沿着褐色熔岩流旁边的石砌山道,我们爬了几百级台阶,终于爬上了风炉岭火山口 。
这一带火山群,位于海口市近郊,远处水天相接处是碧波粼粼的大海,入口处的景观石上镌刻着“5A级景区国家地质森林公园”。风炉岭山势最高,站在火山口放眼四望,周围起伏着莽莽苍苍的绿色丛林,混杂着各种茂密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山风夹着一点海洋的咸味,从四面八方吹来,无比新鲜,让人有一种醉氧后的微醺。
火山口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周遭覆盖着一圈厚厚的绿色植被,垂挂而下,遮挡了视线,看不见底。陡峭的岩壁上凿有石级,仅能容下一只脚,而且阴冷湿滑,我们手攀脚爬,艰难地下到几十米深的洞底。
洞底常年湿润,布满苔藓,黝黯的洞壁裂开一条参差的缝隙,据说通向不可知的远方,令人遐想。仰望头顶,天空那么远,那么小,那么淡,像一枚飘然远去的薄薄的纸月亮。四周很静,似乎万古静如斯。但是,约八千年前,就在这里,曾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威武雄壮的大剧。在我们脚下三十里深处的地幔层 ,突然岩浆奔突,冲破地壳,喷射而出,像火树,像银花,绚丽绽放,照亮了苍茫夜空。而今,它平静了,但我似乎仍能听到从地心传来的匀细的呼吸声。
不敢久留,我们沿着木质栈道匆匆返回洞口,原路下山。下山路上,又见到来时用护栏围起来的熔岩流遗迹。想当年,炽热的岩浆,从山顶喷涌而出,形成一条蜿蜒游动的火龙,冷却后,就成了今天的模样,像一堆千疮百孔的炉渣,层层叠叠地堆满沟壑——这就是风炉岭名字的由来吧 。
景区门口有许多旅游商店 ,陈列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火山石工艺品。我挑中一枚形似风炉岭的火山石。拳头般大小,色彩黝黑,表面呈蜂窝状,那是熔岩中的气泡冷却后的结果 。它本沉埋在地底深处,被一场华丽的喷发抛到空中,如今风华落幕,静静地立于我的手掌之上 。
生命,有绚烂就有平淡,有沉潜静默就有激越飞扬 。一如此石,一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