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2回复

[奇观]雕花艺术:让中国建筑散发浪漫气息的秘密  2  [2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119
金币
417832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20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4小时前
乔家大院木雕 垂花柱

乔家大院 精雕细刻的院墙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和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李家大院 百善墙


李家大院 耕读文化

李家大院木雕 风俗民情图

李家大院砖雕 福星
徽州建筑素有“无宅不雕花”的美誉,凡有建筑处,皆可看到匠师的三雕艺术。特别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徽州人融石雕、砖雕、木雕为一体,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温婉内敛,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被人称之为“徽式三雕”。
每次看到徽州的建筑,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青墙黛瓦、檐角斗拱、马头墙,与周围的风景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徽州画卷,仿佛是人间仙境。


每次看到徽州的建筑,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青墙黛瓦、檐角斗拱、马头墙,与风景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徽州画卷。
徽州建筑内部追求精巧华丽、工整典雅。大凡在梁坊、雀替、桩托、轩昂、柱撑、门窗、隔心、挂屏、檐栏、床架、几案和其他家具上的雕刻部件,都要镌刻雕镂,风格新颖别致、风致雅趣,装饰极富美感。


砖雕是由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徽派建筑有个说法“千两银子七百门”,无论贫穷与富贵的人家,门面都有精美砖刻,可见对门面的重视程度。


徽派建筑大门
徽州木雕主要是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与砖雕和石雕相比,木雕显得更精致,房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叹为观止。


承志堂,位于安徽黟县,为清末盐商汪定贵住宅,承志堂的木雕,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
其中木雕"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唐肃宗宴客图"和"董卓进京"、"长饭坡"、"三英战吕布"等京剧图案,不仅雕刻槽巧,层次分明,线条清晰,而且构图宏富,场面壮观。


承志堂 "百子闹元宵"


承志堂"唐肃宗宴客图"
徽州石雕质地坚硬,防雨防潮,主要运用于建筑外部空间以及建筑承重部分,徽州石雕题材受材料限制,不及砖雕、木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
雕刻丰富的石牌坊、风采动人的石狮子、玲珑剔透的石漏窗……无不展现了徽州石雕技艺的精湛。

徽州石牌坊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棠樾牌坊群是中国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
松石、竹梅图漏窗,是安徽黟县西递村西园中的一对石雕漏窗。
“松石图”漏窗上,两株奇松斜立于嶙峋怪石之上,十分刚劲有力。“竹梅图”漏窗上,弯竹梅影,婀娜多姿,静中有动,画中有诗。

松石、竹梅图漏窗

世间三雕的美丽离不开工匠们的用心,他们将传统的文化信念和人世情怀,都凝聚在大院里的每一个雕件上,谱写出不负光阴不负卿的匠心追求。
而这些经年累月、俯仰可见的文化氛围,也在这一方天地里循环往复,经久不息,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修养。

走进一座精雕细琢、深邃富丽的大院,就是就走一段古老而悠远的时光之中,就算足不出户,也能置身于生活情趣,感受到那无穷广阔、栩栩如生的世界。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119
金币
417832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20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4小时前
雕花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集实用性与美学于一体的核心元素,尤以晋商大院中的木雕、砖雕、石雕为代表,赋予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浪漫气质。以下是结合乔家大院与李家大院的典型分析:

一、垂花柱:檐下的艺术灵魂
结构与功能
垂花柱是悬垂于屋檐下的短柱,上接梁枋,下雕花饰,虽不落地却承担支撑屋檐的作用,实现“占天不占地”的空间智慧。其名称源于柱头常雕刻成莲瓣、花篮或灯笼造型(如乔家大院第四院“知足阁”垂花柱为灯笼形,四边垂穗),并施以彩绘。
文化象征
在乔家大院中,垂花柱多见于二门(垂花门),作为内宅与外宅的分界,雕刻题材包含石榴(多子)、葡萄(丰收)、寿桃(长寿)等吉祥图案,呼应晋商家族对福祉的追求。
二、院墙雕刻:砖石间的叙事诗
乔家大院:精工寓意
百寿图影壁:入口砖雕影壁刻100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与“万字纹”组合,寓意“万寿无疆”,展现恢弘气象。
题材与工艺:院墙砖雕涵盖“葡萄百子”(子孙繁盛)、“喜鹊登梅”(喜庆)等主题,采用高浮雕与透雕技法,层次分明。
李家大院:善文化的载体
百善壁:核心景观为刻有365个“善”字的砖墙,呼应家族“日行一善”祖训,体现儒家伦理。
中西融合装饰:徽派砖雕(如福星、耕读图)与哥特式洋楼并存,门楼砖雕融合传统吉祥纹样与西洋玻璃装饰,形成独特风格。
三、建筑格局与雕花的共生关系
乔家大院“双囍”布局
6座大院、313间房屋呈“囍”字形对称,垂花柱与院墙雕刻强化轴线秩序,如楹联“子孙贤,族将大”呼应家族传承理念。
李家大院“竖井式聚财院”
四合院采用竖井式结构,象征财源汇聚。雕花集中于墀头、柱础等关键部位,如石雕“鹤鹿同春”(长寿)、木雕风俗民情图(民生关怀),体现商贾精神与社会责任。
四、雕花艺术的深层价值
技术性:晋南工匠以楠木、柏木为材,结合榫卯与镂雕,使垂花柱兼具承重与装饰性;砖雕选用青灰砖,经打磨、构图、细刻多道工序。
思想性:雕花是晋商“儒贾相融”的缩影——乔家木雕垂花柱隐含“修身”楹联,李家“百善壁”传递道德教化,将建筑升华为精神符号。
总结:垂花柱的轻盈灵秀与院墙雕刻的厚重叙事,共同构成中国建筑的“浪漫语法”。乔家大院以严谨工艺彰显世家气象,李家大院以善文化书写伦理诗篇,二者皆证明:雕花不仅是装饰,更是千年文化基因的立体表达。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6089
金币
491091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64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小时前
中国南北民居雕花艺术的文化差异,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建筑材料、民俗信仰、审美取向及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技艺形式与装饰题材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南北方在文化心理、生活方式与哲学观念上的分野。以下从五个核心维度系统阐述其文化差异:

---

一、地域环境与材料选择:自然条件塑造技艺路径

南方多雨潮湿、林木资源丰富,故民居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如徽州、江南、闽粤地区的厅堂梁架、门窗格扇广泛采用精细的木雕工艺。木材易于精雕细琢,使得南方雕花趋向繁复细腻,常见多层次镂空雕刻(如“三层透雕”),追求“工巧极致”。

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土石资源丰富,建筑以砖木混合或全砖结构为主,尤以山西晋中、京津冀一带为代表。因此,砖雕成为主流,辅以石雕与少量木雕。砖雕虽不如木雕易做深浮雕,但通过线刻、浅浮雕与拼接技法,形成庄重浑厚的艺术风格。材料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北方雕花更注重整体轮廓与块面感,而非南方的玲珑剔透。

> 深层意涵:南方“因材施艺”,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北方“因地制宜”,彰显儒家务实精神。

---

二、装饰题材与象征体系:文化母题的南北分流

- 南方雕花主题:  
  偏好文学典故、历史人物(如“二十四孝”、“竹林七贤”)、戏曲场景、文人雅集、山水园林等,强调“诗书传家”的士大夫理想。同时融入大量吉祥图案——蝙蝠(福)、鹿(禄)、鱼(余)、石榴(多子),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体现儒道互补的审美人格。
  
  尤其在徽州民居中,“门楼三雕”(门罩、门楣、门墩)常以《西厢记》《三国演义》情节为题材,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与教育功能。

- 北方雕花主题:  
  更侧重于宗教信仰、家族伦理与实用祈福。山西晋商宅院常见“麒麟送子”“五福捧寿”“八仙过海”等道教色彩浓厚的图案;北京四合院砖雕则多用“博古图”“暗八仙”“岁寒三友”,寓意高洁与吉祥。
  
  此外,北方雕花中龙凤、狮子、貔貅等神兽形象更为突出,体现权力秩序与辟邪护宅的功能诉求。

> 文化逻辑:南方重“文脉传承”,雕花是文化的视觉化表达;北方重“礼制秩序”,雕花是社会等级与家族荣耀的符号化呈现。

---

三、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精致婉约 vs 庄严雄浑

- 南方风格:  
  受江南绘画与文人趣味影响,雕花讲求“画意”,构图疏密有致,线条流畅柔美,层次丰富,追求“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徽州木雕常以“留白”营造空间意境,仿佛一幅立体的水墨画。

- 北方风格:  
  受宫廷艺术与边塞文化熏陶,雕花强调对称、均衡与气势,造型概括有力,刀法刚健,色彩对比强烈(常配以彩绘或琉璃点缀)。山西王家大院的砖雕门楼高达数米,气势恢宏,具有一种纪念碑式的庄严感。

> 美学根源:南方体现“阴柔之美”,契合“曲径通幽”的园林哲学;北方展现“阳刚之气”,呼应“中正仁和”的礼制空间。

---

四、功能定位与空间语境:私密教化 vs 公共展示

南方民居雕花多集中于内部空间——如厅堂隔扇、床榻围板、窗棂格心,服务于家庭成员的日用与精神熏陶,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与内省意味。雕花内容往往蕴含劝学、修身、齐家的道德训诫,是“家训文化”的延伸。

北方民居则将雕花大量运用于外墙、门楼、影壁、屋脊等外部可视部位,尤其晋商大院的门楼砖雕极尽奢华,成为家族财富与地位的公开宣言。这种“外显式装饰”反映了北方宗族社会对外部评价的高度重视。

> 社会动因:南方宗族强调内在修养与文化资本积累;北方商帮重视社会资本与社会声望的建构。

---

五、工艺传承与匠作体系:文人造物 vs 匠系分工

南方雕花深受文人参与影响,许多作品由“匠师+文人”共同设计,甚至直接摹写书画稿本(如吴门画派风格)。徽州“三雕”艺人常通晓经史,能理解复杂典故,使雕花具备高度的文化编码能力。

北方则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职业匠帮体系,如山西“砖雕五大家”、河北曲阳石雕世家,技艺传承依赖师徒制度与行会规范。作品更强调标准化与效率,创新多体现在组合方式而非原创构思。

> 文化生产模式:南方接近“艺术创作”,北方倾向“工艺制造”;前者重个性表达,后者重集体协作。

---

结语:差异中的统一——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

尽管南北民居雕花艺术在形式与内涵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共同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均以装饰为媒介,实现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理解与调和。无论是南方的“雕梁画栋藏诗书”,还是北方的“门庭若市显功名”,都体现了中国人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伦理化的深层文化基因。

今日,这些传统雕花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当代建筑设计与乡村振兴中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唯有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方能在传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刀锋继续讲述中国的空间智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