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猎奇]我国当今唯一的人民公社,记工分、分口粮,现今人均收入三万多 [1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612
金币
50764
道行
38009
原创
2488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23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40







文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北方的冬天,冷得透骨,但河北晋州周家庄乡的空气里,却总有一股热气腾腾的劲儿。这不是锅里的热气,而是老百姓心里的那股底气。

你想象不到,这里还在用工分记账、靠集体分钱、分粮,却年年分得稳、年年过得好。人均收入三万多,孩子上学不要钱,老人养老不用愁,人人住楼房,家家有产业。

有人说这像是“穿越”,但它确实就在今天的中国,真实存在着。而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全国都分田单干了,它却坚持集体不散?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说起来,周家庄的故事并不复杂,但也绝对不简单。这片地,最早在1949年就开始搞互助组,村里人凑在一块儿种地、干活、分粮,虽然苦,但人心齐。

到了1952年,干脆建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的路子。再后来,1958年全国推“人民公社”,它也并入“东风人民公社”。可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1982年那次全体社员大会。



那年,国家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大多数农村都分了田、单干了。可周家庄没跟风。他们开了三天大会,社员一个个站出来说话,最后除了两三户,没人愿意散伙。

大家按下红手印,签了“不分家协议书”。这是全国唯一一次,农民自己投票决定不分田到户。你说这事稀奇不稀奇?

这背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雷金河。他是周家庄走集体化路线的主心骨。1982年,他专门跑去见了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拍着胸脯打包票:如果以后社员的收入比不过分田的村子,他甘愿受处分。



更狠的一句话是:哪怕年成不好,也要保证每人每年有500块钱、600斤粮,谁也不能饿着。这不是空话,他真做到了。

后来,虽然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在1983年改成了“乡”,但周家庄的制度没变。今天,它是全国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地方。现在 的党委书记雷宗奎,是雷金河的孙子。他接过了爷爷的担子,也没换路子。



你要问,这种制度怎么还能活下去?一个字:“细”。他们的工分制度细得你想不到,有372项劳动定额,分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13个等级。

收麦子的时候,一平方米掉13粒麦就扣工分。干一天活,记一天工分,年底结算。总收入扣掉成本和公积金后,剩下的按工分分。这不是平均主义,是谁干多少拿多少。



再说说他们的产业。别看是农村,工业占了大头,达87.6%。他们有十几个集体企业,阀门厂是长江以北最大。农业也不差,1万亩优质小麦,4000亩葡萄,鸭梨出口国外。

还有1000亩高档苗木,搞得有声有色。旅游也搞起来了,采摘园每年来120万人。奶牛场里有1100多头奶牛,是石家庄地区最大的。2024年还建了饲料加工厂,养殖户成本省了三成。



收入上,更是让人眼红。2006年人均收入5609元,2013年涨到14104元,到2023年已经超过3.1万元。男劳力一年能拿一两万,女劳力也能拿个六七千。这些都不是补贴,全是靠干活挣的。

不过,最让人羡慕的,不是收入,是福利。2024年,集体一年拿出4500多万元搞福利。每人每年发500元生活补贴,电费还补100元。



居民医保全由集体买单,一个人400块,自己一分钱不掏。老人还有养老津贴,60岁以上每月80元,80岁以上能拿160元,独生子女老人还能加钱,老党员也有额外补贴。

住房这块就更狠了。1982年起,集体就给村民建了二层楼房,统一规划,节省了840亩宅基地。



2015年又在市里建了高品质住宅楼,供暖都接入市政系统。说白了,村里人住得比城里人还稳当。

教育也不落下。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早在1982年就开始干了。看病也有保障,社员去石家庄第二医院住院,医保报完之后剩下的费用还能再减免一半。真是从出生到养老,处处有照顾。



你可能会想,这种制度是不是人人都一样,容易混日子?还真不是。他们把“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分别”这事儿做到了极致。

工分制度不是走形式,谁偷懒谁就少拿钱。干部拿多少工分也要晒出来,全村对比。



有人质疑亲戚关系影响分配,乡里也不避讳,说得很实在:“我们这地方女不外嫁,追根溯源,村里人本来就都是亲戚。”但制度要公开透明,谁干了多少活,大家都看得见。

当然,这套制度也不是没有压力。年轻人不太愿意干农业,觉得没意思。有的社员觉得集体干活缺乏激励,也担心干部优待亲属。



雷宗奎也知道问题在哪儿,他承认农业机械化还得提高,还考虑外请劳动力来补农业人口的缺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乡里也在想办法。一方面搞科技农业,用无人机喷药,搞土壤改良;另一方面发展旅游、养殖、加工,尽量把产业链拉长,给村民多开几个挣钱的门路。



他们还在做一件事,就是保护生态。30年没发生过违法用地,土地整理新增了4000亩耕地,秸秆全部回收利用,不烧不污染。

你要说这种体制是不是适合所有地方?那还真不一定。但周家庄的经验说明了一件事:不是只有一条路能走出好日子。只要方向对,制度稳,群众认可,就能干出样子来。



他们靠的不是某个人的能耐,而是一整套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机制。靠的是几代人对集体的信任。

靠的是一个“稳”字,谁也不怕明天没饭吃,谁也不用担心孩子没学上,老人没人管。在今天这个变化飞快的时代,周家庄的“稳”反倒成了最稀罕的价值。

说到底,国家搞乡村振兴,目标不是让农村变成城市,也不是让农民都去打工。



而是让农村人能在家门口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的生活。周家庄走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几十年不动摇的选择。

雷金河当年说的那句话,现在听来依旧铿锵:“只要集体不散,老百姓就不会穷。”这句话,不是空话,是他们几十年干出来的成果。

而这个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还在照着这句话,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304
金币
4851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5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55
周家庄乡——中国农村集体化道路的独特样本

河北晋州周家庄乡,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的地方,以其独特的集体化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着别样的篇章。其发展历程、制度设计、产业布局与社会保障体系,共同构成了这一农村发展模式的完整图景。

一、历史脉络: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的坚守

周家庄乡的集体化道路始于1949年的互助组,这一早期合作形式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952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标志着集体化进程的正式启动,而1958年并入“东风人民公社”则进一步强化了集体经济属性。然而,真正使其区别于其他农村的关键节点,是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时的选择。在全国大多数农村分田单干的背景下,周家庄乡通过全体社员大会投票,以按下红手印、签订“不分家协议书”的方式,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农民自主决定保留集体化道路的村庄。这一决策背后,既有对集体经济优势的深刻认知,也离不开雷金河等领导者的坚定推动。雷金河向省委书记立下军令状,承诺社员收入不低于分田村,并保证每人每年500元收入和600斤粮食,这种担当为集体化道路的延续提供了关键保障。

二、制度设计:精细化管理的工分体系

周家庄乡的集体化模式之所以能够持续运转,核心在于其精细化的工分制度。这一制度包含372项劳动定额,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13个等级,将劳动质量与收益紧密挂钩。例如,收麦子时一平方米掉13粒麦子即扣工分,这种近乎严苛的标准确保了劳动效率。工分制度并非平均主义,而是“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体现:干一天活记一天工分,年底结算时,总收入扣除成本和公积金后,按工分分配。这种设计既避免了“大锅饭”的弊端,又通过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如干部工分公示)防止了分配不公。尽管存在亲戚关系可能影响分配的质疑,但乡里通过制度公开和群众监督,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

三、产业布局:多元驱动的经济结构

周家庄乡的集体经济并非单一农业模式,而是形成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多元结构。工业占比达87.6%,拥有十几个集体企业,其中阀门厂为长江以北最大,成为经济支柱。农业方面,1万亩优质小麦、4000亩葡萄、鸭梨出口以及1000亩高档苗木,构建了高效农业体系。服务业则通过旅游、奶牛养殖等产业拓展收入来源,例如采摘园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奶牛场存栏1100多头,为石家庄地区最大。2024年新建的饲料加工厂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体现了产业链延伸的效益。这种多元布局不仅增强了经济韧性,也为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覆盖

周家庄乡的集体化模式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集体每年拿出4500多万元用于福利分配,涵盖生活补贴、医保、养老、教育等多个领域。居民医保由集体全额承担,老人享有分级养老津贴(60岁以上每月80元,80岁以上160元,独生子女老人和老党员额外补贴),住房则通过统一规划的二层楼房和高品质住宅楼实现“住得比城里人稳当”。教育方面,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这一政策自1982年延续至今。医疗保障上,社员在石家庄第二医院住院的费用,医保报销后剩余部分再减免一半,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这种全方位的福利体系,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五、挑战与应对:在变革中寻求突破

尽管周家庄乡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年轻人对农业的兴趣下降,认为其“没意思”,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部分社员认为集体劳动缺乏激励,担心干部优待亲属。针对这些问题,乡里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科技农业(如无人机喷药、土壤改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发展旅游、养殖、加工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考虑外请劳动力弥补农业缺口。同时,生态保护成为重要发展方向,30年无违法用地、秸秆回收利用等举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六、普适性与启示:集体化道路的独特价值

周家庄乡的经验表明,农村发展并非只有分田单干一条路径。其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坚持集体化道路符合村民利益;制度稳定——几代人传承的工分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了公平;群众认可——通过民主决策和福利保障赢得了村民信任。这种模式虽难以直接复制到其他地区,但其核心启示在于:农村发展需立足本地实际,尊重群众选择,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周家庄乡的“稳”字当头,为农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家门口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的生活。

周家庄乡的故事,是中国农村发展多样性的生动注脚。它证明,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坚守与创新同样重要。正如雷金河所言:“只要集体不散,老百姓就不会穷。”这一信念,支撑着周家庄乡在集体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