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2回复

[居家生活]72岁瑞士爷爷独居云南:盘下26亩地,为小鸟再造雨林 [3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783
金币
414841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1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3


今年72岁的老博,
是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前瑞士驻华外交官,
在西双版纳生活了20多年。
他在俯瞰澜沧江的山头上盘下26亩地,
砍掉单一的橡胶林,
重新养出一片动植物种类丰富的森林。
他也用傣族人的传统工艺,
在林中建起了几座木屋,
并搭建出一整套水循环系统,
没有一滴污水从这流出。
老博和前妻为这里取名为“悠然台”。


悠然台有森林也有木屋
老博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曾先后在中美洲、美国、中国求学、工作。
2004年,卸任驻华外交官的工作后,
他和前妻一起搬到西双版纳,
修复“受伤的”森林。


老博在悠然台


悠然台的物种极为丰富
和前妻分开后,
现在的他,没有伴侣和孩子。
过着与自然为伴的生活,
呼吸,散步,找蘑菇,看小鸟……
“孤独是不可能孤独的,
那些树都是我的小朋友。”
8月,一条拜访了老博在景洪的家。
他说,“我的看法不是一个人打工以后休息,
而是你想做什么。
我们只有一个生活(生命)的机会
你找办法赚一点钱,
但是也需要(度过)真的有意义(的人生)。”
编辑:马诗韵
责编:陈子文




从景洪市区驱车上山,见到一道掩映在绿叶中的蓝色大门,就是悠然台所在。推开大门,旋即踏入了另一片天地。二十年间,老博在悠然台陆续种下300多种树木,是他故乡瑞士境内树种的好几倍。


蓝色大门背后是另一片天地


左:在悠然台时常偶遇蝴蝶;右:突然造访的野生猴子
穿行于林间,时时听到鸟鸣,偶遇蝴蝶。一种被老博称为“森林专家”的小鸟,整个景洪只有在这里才能寻觅到它们的叫声。有一次,两只野生猴子突然造访悠然台,跨坐在树上大口享用果实,让老博惊喜万分。
每年六月,这里还会聚集起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老博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土壤改善的结果,“萤火虫的生命周期一部分是在土里。”


二十多年前,悠然台所在地是一片橡胶林
把时间拨回二十年前,这里的景象大不相同。老博第一次来到这座山头时,橡胶树几乎占据了整片土地。1957年,西双版纳开始规模化橡胶种植,引发了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大约从2000年起,热带雨林修复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隐于林中的木屋


木屋内部
2004年,老博卸任了瑞士驻华外交官的工作,从北京搬到西双版纳,开始在山上建森林和木屋。他没有学过建筑,便向傣族工匠请教,用传统工艺一点一点搭建起这座庞大的庄园。
建造房屋主要使用的是回收木材,老博发现,靠橡胶生意赚到钱的本地人,为了改建现代化建筑,纷纷拆除旧屋,变卖木头。“老木头是很好的材料,比水泥好。”老博买下这些木头,将其改造为五座木屋,其中“老板楼”用于自住,“望江楼”俯瞰澜沧江,视野绝佳,兼具客厅、餐厅、书房的功能,其余则作为民宿开放。


因为喜欢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老博决定在西双版纳定居


杨紫琼曾来到悠然台
1953年,老博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原名Gérard Burgermeister,“博哲若”是前妻为他起的中文名。老博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他在瑞士学习生物学,后来离开家乡,去到遥远的中美洲,帮助政府进行农村自来水项目,又先后在美国和中国学习经济和汉语。世纪之交,他来到北京,进入瑞士驻华使馆担任环境、经济及科学合作参赞。
老博周游一生,大部分时光都不在故乡度过,最后意外地在澜沧江边找到了归属。“我建了房子,种了森林,现在我在这里有根。”
以下是老博的自述。




我的老家在瑞士日内瓦,一个很美的小地方。我念的是生物学学位,当时研究的是瑞士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后来又在另一所大学念了环境工程的研究生,并留在那里从事研究工作。
老博在客厅接受一条采访


老博年轻时
离开瑞士那一年,我27岁。瑞士太美了,但是节奏很慢,什么都不改变,对我来说有点无聊。
我来到中美洲,帮助尼加拉瓜政府进行农村自来水项目,待了很多年。当地很贫困,还面临着用水问题。第一是水不干净,小朋友们都生病了,但是他们不太知道用水跟疾病的关系。第二是旱季缺水,小朋友经常要走上几公里去取水,无法再去上学。


老博在北京工作期间
之后我去美国学习经济,1994年来到中国,在南开大学学习中文,后来回瑞士为政府的经济部门工作过几年。1999年年底,我搬到北京,在瑞士驻华使馆担任外交官。
结束几年任期后,我本应返回瑞士并在联邦政府继续工作,但我婉言谢绝了。2004年,我们搬到西双版纳,我要离大城市远一点,离政府工作远一点,离大自然近一点。


老博定居西双版纳
我第一次来西双版纳是2001年,当时就很喜欢这里。云南真的很棒,自然好,人也好。因为气候温暖,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我见到很多小鸟和虫子,还有特别漂亮的蘑菇。


悠然台所在的山头可以俯瞰澜沧江


上:2004年,刚开始改建的悠然台;下:一年后,绿意已经浓郁很多
当我第一次发现后来建造悠然台的这片土地时,到处都是橡胶树和草,几乎没有其他植物。但我还是觉得这里的“风水”特别好——不是中国传统的风水,而是我理解的“风水”——有山,有澜沧江,有风景。
我买下了这块土地70年的使用权,开始建造悠然台。不是为了做生意,是为了生活。我去过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做过很多不一样的工作,但是最多五年就会离开,只在西双版纳待了二十多年。因为我建了房子,种了森林,现在我在这里有根。




这块地差不多26亩,曾经只种橡胶树,一共有700多棵。
热带森林物种丰富,是大大的宝贝。如果为了赚钱就砍掉森林,只种一个品种的树,太可惜了。而且橡胶树吸水很厉害,如果只种橡胶树,土壤会越来越干硬。湿季,大量雨水直接流入澜沧江,容易引发洪水,干季的气候则会更加干燥。
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动物和虫子也没办法继续生活,所以在橡胶林里看不到萤火虫,因为萤火虫的生命周期一部分是在土里。




不同物种在悠然台共存
我来到这里,先砍掉了500棵橡胶树,种上不同的树。其中一些被本地人叫作“短命树”,长得很快,因为果子好吃,小鸟和蝙蝠都喜欢,它们来吃果子,也带来其他种子,这是在给我“打工”,帮我一起种森林。
20多年后的现在,悠然台差不多有300种树,是我老家瑞士的好几倍。在云南大概有60种榕树,我们这里就有12种。土壤也好多了,有很多虫子和蘑菇,萤火虫也回来了,每年六月都能在悠然台看到美丽的萤火虫。
还有一种漂亮的小鸟,已经很多年没有在景洪听见过它们的叫声了,三四年以前,它们也突然来到悠然台。它们是森林专家,给我们的森林“盖章”了。目前,悠然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只要精心呵护,情况将会持续地改善。我也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其他人恢复更多西双版纳的雨林。




老博、他的前妻和傣族工匠一起建造悠然台
悠然台一共有五幢木屋,都是用回收来的老木头,请傣族木匠以传统工艺建造的。那时候大部分傣族农村的房子都是用木头建造的,但是傣族人靠种植橡胶树赚钱后,想要更现代化的水泥建筑,所以拆掉房子,卖掉木头。我们就全部买下来,建造悠然台不需要再砍伐森林,也不需要买进口木材。
我从来没学过建筑,但我的观念是碰到问题,就去学习解决问题,我喜欢学习新的东西。


暴雨时,雨水会被从房屋处引流向悠然台森林,或流向澜沧江
我们做了很多环保设计,比如分开三个系统来处理不同的水。雨水就流向澜沧江,洗漱用水经过处理后可以流向土壤,厕所用水是最严格处理的,有专门建立不同的化粪池。20年里,没有一点污水离开悠然台。




我们人类的生活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环境出现问题,我们的生活也会出现问题。景洪用的水来自澜沧江,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如果那里越来越热,未来西双版纳可能在干季就没水了。
人类破坏大自然,常常是为了赚钱。但是我们很短视,只看到明天可以赚钱,却看不到后天会亏钱。如果我们不看得远一点,未来就会有麻烦。
很多人觉得做环保和做生意有矛盾,其实不是的。
悠然台是一个系统(ecosystem),eco既是ecology(生态),也是economics(经济)。我想在顺应自然的同时,让这种生活继续下去。所以我决定做民宿,通过这些收入来支付人力成本和维护森林的成本,帮助大自然和员工们一起生存下去,同时向社会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


左:2007年,老博和前妻;右:2016年,老博和回来探望的前妻,以及悠然台的员工
悠然台是我和前妻一起建造的,她也是生物学家,因为她来自中国台湾,中文比我好太多,所以悠然台的名字是她取的。可惜的是,悠然台建成后我们就分开了,至今已经有15年了。


老博的弟弟带着三个儿子来西双版纳探望老博


老博回到瑞士徒步
我偶尔会回瑞士,看望朋友们和两个兄弟,和他们一起喝葡萄酒、登山徒步,夏天的阿尔卑斯山太漂亮了。我的兄弟们都生活在瑞士,而我自从离开瑞士后,过去大约五十年,都在远离家乡日内瓦的地方度过。对我来说,思念家乡不是思念一个地方,而是思念那个地方的人和事。


左:老博在悠然台招待朋友;右:悠然台的厨师正在制作辫子面包


左:老博来到本地朋友的饭店用餐;右:老博在西双版纳街头
我现在没有伴侣和孩子,但是孤独不可能孤独的。我不是独自生活,我每年都会认识新的朋友,悠然台还有很多小鸟和树,那些树都是我的小朋友。
至于养老,那是另外一件事情,但是我们都会死,没办法。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放松享受很重要,但也要度过真正有意义的一生。坚持做你想做的事情,再想办法赚一点钱来生存。


对我来说,建森林是真的很有意思。我喜欢在森林里呼吸、散步、找蘑菇、观察小鸟,学习不一样的生物品种。我没有宗教信仰,我信仰的教只有一个,就是大自然。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783
金币
414841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1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20
关于 72岁瑞士爷爷在云南再造雨林 的故事,主要信息整理如下:

🌿 人物身份与背景
老博(Boris Pejovic):

瑞士人,72岁,拥有多重身份: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前瑞士驻华外交官。
自2003年起定居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已生活超过20年。
雨林改造工程:

在景洪市郊的山头盘下 26亩土地(原为单一橡胶林),通过生态修复将其改造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热带雨林。
目标:加速自然恢复进程,弥补橡胶林对土壤和水源的破坏(橡胶林导致土壤板结、蓄水能力差)。
🌳 雨林修复行动
生态重建方法:

清除原有橡胶树,引入 300多种热带植物(种子和幼苗多来自野外采集)。
优先选用本土树种,确保生态适应性(如放弃难存活的外来樱桃树)。
吸引鸟类和小动物栖息,形成自然播种循环。
可持续设施:

建造 傣族传统工艺木屋,材料多回收利用,设计兼顾抗白蚁与环保。
搭建 闭环水循环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
🐦 生态与社会价值
生物多样性成果:

雨林成为小型生态系统,吸引多种鸟类、昆虫及小型哺乳动物栖息。
呼应云南 "鸟类王国"保护政策(2025年云南启动专项鸟类保护行动)。
公众影响:

被媒体称为 "在西双版纳种雨林的人",故事通过 "一条" 等平台传播,引发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抖音用户记录带女儿探访雨林的经历,展现其生活理念(如用香草荚制作天然冰淇淋)。


💡 核心意义
老博的实践体现了 "人工干预加速自然修复" 的生态理念。他用经济学比喻解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像投资组合,分散风险才能维持系统稳定"。项目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瑞士老人在云南的生活日常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涵盖自然融入、文化体验及养老模式等多元维度:

🌳 一、生态重建与自然共生
雨林修复实践
瑞士老人博哲若(Gérard Burgermeister)定居西双版纳景洪20余年,将26亩橡胶林地改造为生态雨林"悠然台"。他砍伐500棵吸水性强的橡胶树🍃,改种300多种本土树木(包括吸引鸟类的"短命树"),成功恢复生物多样性。如今这里能观测到萤火虫、稀有鸟类(森林专家鸟),土壤生态显著改善。

环保生活设计
其木屋采用回收傣族老木材建造,并独创三套水处理系统:雨水直排澜沧江、洗漱用水处理后灌溉土壤、厕所污水经化粪池严格处理,实现20年"零污水外排"。

👵 二、文化融合与社群参与
民俗活动沉浸
瑞士旅行者常深度体验云南节庆,如在民族村参与傣族孔雀舞💃、民族歌唱等活动,被原生态文化触动心灵3。春节期间,外国老人会写春联、品野生菌火锅,融入本地年俗。


社区互助实践
部分瑞士老人发挥特长参与本地服务,如日内瓦老人瓦德尔无偿为游客担任向导,讲解历史典故,视其为乐趣而非劳动。

三、养老模式与健康生活
低成本高品质养老
因瑞士养老金难以负担本国生活(如月均2200瑞郎仅够支付房租与医保),部分老人选择移居云南。这里气候宜人、消费较低,如滇池畔海晏村等地吸引国际旅居者长住,享受"推门见稻田"的田园生活。


健康习惯延续
瑞士老人注重户外活动与饮食健康,延续徒步🚶‍♂️、赤足跑等习惯。云南的高负氧离子环境(如"云南小瑞士"区域)与新鲜食材(野生菌、生态蔬菜)进一步契合其健康需求。

❤️ 四、跨代际情感联结
中瑞亲情案例
中国小伙宋扬为报恩将瑞士房东汉斯接至中国养老,13年间提供家庭关怀。汉斯临终遗愿"葬在中国",体现对第二故乡的情感认同。


💎 总结
瑞士老人在云南的日常融合了 生态守护者、文化体验者、低成本养老者 三重角色,其核心吸引力在于:

自然环境:热带雨林修复可行性(西双版纳)、高负氧离子山区("云南小瑞士");
人文温度:节庆参与、无偿向导服务等跨文化互动
经济适配:较低生活成本与较高生活质量平衡。
这种生活模式不仅重塑个体晚年价值,也为云南旅居产业提供了国际范本

瑞士文化在云南的影响概述

瑞士与云南的文化互动虽不似周边国家那般频繁,但在历史进程与现代旅游领域仍有独特的联结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核心维度:

一、历史维度:早期技术参与与文化记忆的保存(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瑞士工程师奥托·麦斯特尔(Otto Mästel)参与滇越铁路(中国昆明至越南河内)的建设,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他不仅贡献了铁路设计与施工的专业知识(如“人字桥”的技术支持),更用相机记录了1903-1910年间昆明及云南的珍贵影像。这些照片涵盖了昆明的城市街道、铁路工地、当地居民生活等场景,成为研究云南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视觉资料。例如,他拍摄的“人字桥”建设过程,清晰展示了当时铁路工程的艰巨性与技术水平,为后人保留了滇越铁路这一“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录不仅促进了中瑞之间的历史联结,也为云南近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二、现代维度:高端旅游理念的输入与合作(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瑞士作为欧洲高端旅游的代表,其旅游理念与市场需求对云南的旅游开发产生了积极影响。2025年,中国驻苏黎世旅游办事处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瑞士旅行商走进云南”踩线活动,来自瑞士法语区的12位旅行商深入昆明、大理、沙溪、香格里拉等多地,考察了石林、洱海、沙溪茶马古道等资源,并与云南当地旅游机构探讨市场需求、线路设计与服务标准。

瑞士旅行商强调云南“Authentic(真实纯粹)”的原生态自然与人文资源,认为这是吸引欧洲高端游客的核心优势。他们提出的“高品质旅行产品”理念(如定制化线路、注重游客体验、强调安全与服务标准),推动云南旅游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例如,云南当地旅游机构借鉴瑞士经验,开发了针对欧洲游客的“原生态文化体验线路”(如沙溪茶马古道非遗体验、香格里拉藏文化深度游),提升了云南旅游的国际竞争力。

总结
瑞士文化对云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历史记忆的保存与现代旅游理念的输入两个方面。早期的技术参与与影像记录为云南保留了珍贵的近代文化遗产,而现代的旅游合作则推动了云南旅游的国际化进程。尽管这种影响较为有限,但也体现了中瑞之间跨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与互补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403
金币
485984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51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51
老博与悠然台:跨越国界与自然共舞的人生诗篇
人物背景:多元经历铸就独特视角
老博,这位72岁的瑞士老人,人生轨迹跨越多个大洲与领域。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在生物学领域开启学术之旅,研究瑞士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后又攻读环境工程研究生并从事相关研究。然而,瑞士相对缓慢的节奏让他在27岁时毅然离开,前往中美洲,投身于尼加拉瓜政府的农村自来水项目,在那里多年,直面当地贫困与用水难题。此后,他前往美国学习经济,1994年来到中国,在南开大学学习中文,为之后在中国的工作与生活奠定了语言基础。1999年年底,老博搬到北京,进入瑞士驻华使馆担任环境、经济及科学合作参赞,开启了在中国外交领域的工作篇章。这段丰富多元的经历,不仅赋予他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更让他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问题有了深刻认识,为他日后在西双版纳的生态实践埋下伏笔。

悠然台诞生:修复“受伤”森林的梦想之地
2001年,老博第一次来到西双版纳,便被这里丰富的自然与淳朴的人文所吸引。云南温暖的气候孕育出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各类小鸟、虫子以及漂亮的蘑菇,都让这位生物学家心驰神往。三年后,卸任瑞士驻华外交官的他,与前妻一同搬到西双版纳,在这片俯瞰澜沧江的山头上盘下26亩地,开启了修复“受伤”森林的伟大征程。当时,这片土地上橡胶树几乎占据主导,单一树种导致土壤干硬、生态失衡,小动物和虫子难以生存,萤火虫也消失不见。老博买下这块土地70年的使用权,并非出于商业目的,而是为了寻找一处能让心灵扎根、与自然亲密相伴的生活之所。他砍掉500棵橡胶树,种上不同种类的树木,开启了悠然台的生态蜕变之旅。

生态重建:打造物种丰富的森林乐园
在悠然台的生态重建过程中,老博秉持着顺应自然、多元共生的理念。他种下的树木中,有一些被本地人称为“短命树”,这些树生长迅速,果实美味,吸引了小鸟和蝙蝠前来觅食。而这些动物在享用果实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种子,仿佛在为老博“打工”,助力森林的繁衍生长。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悠然台拥有约300种树木,种类远超老博故乡瑞士。这里不仅有12种榕树,占云南榕树种类的大约五分之一,土壤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虫子和蘑菇数量增多,萤火虫在每年六月如期而至,成为土壤改善的生动见证。此外,一种被称为“森林专家”的小鸟,多年未在景洪听到其叫声,却在三四年前突然现身悠然台,仿佛为这片森林的生态质量“盖章”认可。悠然台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只要精心呵护,生态状况将持续改善,老博也希望凭借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人恢复西双版纳的雨林。

传统工艺与环保设计:木屋中的生态智慧
悠然台的五幢木屋,是老博与前妻以及傣族工匠共同打造的杰作。建造过程中,他们选用回收来的老木头,既避免了砍伐森林,又无需进口木材。当时,许多傣族人靠种植橡胶树赚钱后,想要更现代化的水泥建筑,纷纷拆掉木屋、卖掉木头。老博抓住这一机会,将这些老木头收集起来,用于建造悠然台的木屋。尽管老博从未学过建筑,但他秉持着碰到问题就学习解决的态度,与傣族工匠密切合作。木屋内部,传统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完美融合。在环保设计方面,悠然台构建了三个独立的水处理系统:雨水直接流向澜沧江;洗漱用水经处理后流向土壤;厕所用水则通过专门建立的化粪池进行严格处理。20年来,没有一滴污水流出悠然台,实现了对环境的零污染。

人生感悟:顺应自然,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老博的人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他离开瑞士,周游世界,最终在西双版纳找到了归属感。“我建了房子,种了森林,现在我在这里有根。”在他看来,人类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景洪的水源来自澜沧江,而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若那里气候变暖,西双版纳在干季可能面临缺水困境。人类为了短期经济利益破坏大自然,却忽视了长远后果。老博认为,环保与经济并非矛盾,悠然台就是一个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ecosystem),其中eco既代表生态(ecology),也象征经济(economics)。他通过经营民宿,用收入支付人力成本和维护森林的费用,让大自然与员工共同生存,向社会证明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如今,没有伴侣和孩子的老博并不感到孤独,他在悠然台与小鸟、树木为伴,将树视为自己的“小朋友”。在他心中,生命只有一次,放松享受固然重要,但更要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再想办法赚钱生存。对他而言,建森林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在森林里呼吸、散步、找蘑菇、观察小鸟,学习不同的生物品种,就是他最幸福的生活方式。他没有宗教信仰,却将大自然视为唯一的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