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毕业生群体在AI浪潮中面临严峻挑战,大量人才沦为“纯耗材”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核心现象:高学历低回报的“AI燃料”
岗位性质与待遇失衡
AI产业中存在大量基础性工作(如数据标注、模型评估),需高学历人才完成。谷歌等巨头的AI评估员需具备硕士/博士学历(如作家、物理学者),负责优化AI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及专业性13。然而:
薪资极低:时薪仅16-21美元(月薪约3000美元),低于美国联邦救济金标准(约2000美元)113。
职业发展停滞:工作内容重复,无法积累核心竞争力,岗位随项目终止而消失13。
外包链条的剥削机制
大厂通过多层外包压缩成本:
甲方(如谷歌)→ 供应商 → 二包/三包工作室,薪资逐级削减;
中国外包员工月薪仅4000-6000元人民币,项目结束即失业,无保障13。
二、规模估算:数十万毕业生深陷困境
直接从事“耗材型”工作
仅谷歌的AI评估团队已形成规模化学历劳工群体,具体人数未公开,但全球数据标注产业依赖数百万工作者,其中美国高学历占比显著上升13。
间接被AI取代岗位的毕业生
失业率飙升:2025年美国毕业生失业率达8.1%(2023年底为4.0%),科技行业年轻员工(20-30岁)失业率增幅超行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611。
岗位消失量:2025年前7个月,超1万个岗位因AI应用直接消失,科技行业累计削减8.9万个岗位,其中2.7万个被AI自动化取代411。
被迫低就的隐形群体
CS专业毕业生投递千份简历仅获星巴克offer,应届生长期失业率创十年新高(6.6%)79。
初级职位招聘量同比下降15%,企业倾向减少基础岗位编制3。
三、系统性根源:产业结构与认知偏见
技术至下的价值分层
硅谷文化重技术轻人文:工程师年薪超10万美元,人文背景的“AI教师”却被视为可替代劳动力13。
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红杉报告指出:95%企业AI投入未产生实际价值,但催生了压榨高学历人才的“影子AI经济”14。
岗位结构性塌陷:白领重复性工作(会计、客服、基础编程)成AI替代重灾区,30%代码生成、50%工作内容自动化加剧初级岗位萎缩379。
四、群体画像:“耗材”的典型特征
类别 背景要求 工作内容 职业风险
AI评估员 硕士/博士,专业领域 修正模型输出逻辑与事实 项目制雇佣,零保障
数据标注员 本科(985/211优先) 标注/清洗训练数据 薪资低于地区最低标准
被迫转行者 STEM/人文专业毕业生 零售/服务业临时工 学贷压力下职业断层
结论:规模或达数十万,但更需关注系统性剥削
当前暂无全美“AI耗材”的精确统计,但综合失业率、岗位削减量及外包产业规模可推断:
✅ 直接从事低价值AI工作的毕业生至少数万人(保守估计);
✅ 因AI冲击失业或低就的毕业生可能覆盖2025年超10%应届生(全美毕业生约400万/年)。
其本质是全球AI资本化下,高学历劳动力被异化为“人肉处理器”,亟待政策与产业模式重构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