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押注科学智能的战略背景与核心考量
近年来,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快速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5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学院12。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选择聚焦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 方向,其核心考量源于对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交叉创新趋势的前瞻性判断。传统AI教育侧重算法与工程人才培养,而科学智能旨在通过AI重塑基础科学研究范式,例如AlphaFold对生物学的颠覆性影响,推动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的源头创新1。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依托二十余年的学科交叉优势,试图将深圳作为试验田,探索AI与基础科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并计划未来向本部及全国推广经验1。
科学智能学院成立的核心动因与目标
破解AI+Science发展的关键瓶颈
当前制约AI与基础科学融合的最大障碍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以医药领域为例,企业虽意识到AI的重要性,但缺乏既懂AI技术又掌握基础科学逻辑的专业人才,导致技术应用难以落地1。科学智能学院的成立旨在系统性解决这一问题,培养能够驱动基础科学创新的交叉人才。
重构跨学科合作与人才培养机制
传统跨学科合作存在三大痛点:合作意愿不足、知识产权归属矛盾、学生评价体系割裂。为此,学院创新性地推行双导师制:
科学导师:负责提出基础科学问题,明确研究目标;
AI导师:设计技术路线,判断问题的AI可行性
协同机制: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共享成果归属,从制度上保障交叉研究的可持续性1。
科学智能与传统AI教育的差异化定位
维度 传统AI教育 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
核心目标 培养算法与工程应用人才 驱动基础科学发现与范式变革
学科基础 以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为主 融合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
应用场景 聚焦产业落地与技术优化 解决科学前沿问题(如蛋白质折叠、新材料研发)
培养模式 单一学科导师制 双学科导师协同培养
与现有智能类专业的互补性
中国高校已存在“人工智能”与“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并行专业:前者侧重产业需求,后者偏向学术研究3。科学智能学院进一步拓展了智能教育的深度,通过AI工具赋能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技术-应用-科学发现”的完整链条,填补了AI在源头创新领域的人才培养空白
对基础科学研究范式的潜在影响
科学智能的崛起可能重塑科研模式:未来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需主动拥抱AI工具,否则可能面临研究效率落后的风险1。例如,AlphaFold通过AI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案例已证明,AI不仅是辅助工具,更能成为科学发现的核心驱动力。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这一布局,或将加速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为全球AI for Science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