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人《地球恋曲》AI MV创作中的人机协作启示
五条人乐队与AIGC技术结合的《地球恋曲》MV,为“人与AI谁引领创作”的命题提供了实践样本。这部作品通过人工创意主导与AI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展现了两者协同共生的可能性。主创团队将电影工业的传统流程(如分镜设计)与AI生成工具结合,既保留了艺术表达的主体性,又借助技术突破了实拍的时空限制。
创作中的“人类主导性”体现
创意锚点的确立
团队以电影分镜为叙事蓝图,基于导演提出的“爬山召集乐队”故事梗概,明确AI生成的方向与边界。例如,将五条人标志性的“红色塑料袋”转化为宇航服、红色喇叭等视觉符号,并贯穿“复古科幻”基调,确保AI输出符合乐队荒诞诗意的美学风格。
艺术灵感的注入
主创从《原始星球》《未来学大会》等经典作品中汲取超现实风格灵感,并通过精准提示词控制AI生成逻辑。这种“人工设定美学坐标”的模式,避免了技术沦为无序炫技,反而强化了作品的艺术辨识度。
文化符号的深度融合
MV中刻意植入五条人音乐宇宙的元素,如“漂浮的平底锅”对应《地球仪》歌词,“食醉狗”场景呼应乐队经典意象。这些设计体现了人类对文化语境的把控力,而AI仅作为实现创意的工具。
AI技术的“赋能性”价值
效率与可行性突破
因乐队无时间进行大规模实拍,AI成为务实选择。它快速生成外星球山脊、荷包蛋UFO等超现实场景,将歌词中“时空蒙太奇”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画面,解决了传统拍摄的物理限制。
意外创意的激发
AI生成中出现的“画面抖动”“边缘流变”等“缺陷”,被主创转化为独特美学语言;部分视觉元素(如网友解读的“平克·弗洛伊德的猪”)虽非刻意设计,却触发了集体文化记忆的共鸣,展现技术的偶然性创造力。
技术工具的整合能力
主创使用主流AIGC应用完成从场景生成到动态剪辑的全流程,印证了AI作为“效率倍增器”的角色。正如电影人在《海天雄鹰》拍摄中利用AI生成航母场景,技术显著降低了创作门槛并拓展了表达维度。
人机关系的本质:协作而非对立
人类定义方向,AI拓展边界
类似“人与风筝”的关系:人类把握创意“线轴”(主题、美学、文化符号),AI则凭借算力“高飞”,突破现实约束。五条人的“再飞一点”创作要求,正是通过人类对“飞”的定义(荒诞诗意)与AI的技术实现共同落地。
技术迭代倒逼创作进化
主创团队从传统绘画、三维建模到AI生成的技术路径,反映了创作者“被技术赶着往前走”的适应过程。这种动态平衡中,人类始终通过学习新技术保持主导地位,而AI则成为推动媒介革新的催化剂。
价值核心的不可替代性
无论是五条人的市井叙事,还是主创对超现实风格的选择,本质是人类经验、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的体现。AI虽能生成画面,却无法替代对“县城、人字拖”等意象背后社会语境的理解,这正是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
结论:共生关系下的创作新范式
《地球恋曲》的实践表明,“人类带着AI飞”与“AI带着人类飞”并非对立命题。人类以创意、文化积淀和审美判断为“导航系统”,AI则以技术能力拓展表达边界,二者形成“创意引领—技术实现—灵感反哺”的闭环。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是应对效率与成本压力的务实选择,更预示着艺术创作中“人机协同”的未来方向——技术服务于创意,而创意定义技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