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11 12:27 |
饭桌上有个长辈突然感慨:“现在睡个好觉比吃顿好饭还难。”说完大家纷纷点头。这种“睡不好”的状态,其实已经悄悄溜进了很多人的生活。有人靠泡脚,有人靠音乐,但最多的,还是靠药。

安眠药,听起来像是一把钥匙,把人从失眠的牢笼中解救出来。但我在临床工作中见过太多患者,从“能睡”到“非吃不可”,再到“吃了也没用”,最后陷入更深的困境。 有些人,吃了二十多年,一直以为只是“借助一点药力”,可岁数一上去,问题就暴露得极其明显。 超过70岁的老年人中,那些长期服用安眠药的,衰弱、记忆减退、情绪波动、跌倒风险增加等问题,明显高于未服药者。这是我在门诊中反复看到的趋势。不是个别案例,而是规律。

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让大脑“安静”,就像按下音响的暂停键。使用短期确实能帮助入睡,但长期使用,尤其是苯二氮䓬类药物,比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会让大脑的“暂停键”变得迟钝。原本该自动运作的神经调节机制,就像年久失修的遥控器,按也没反应了。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77岁的老人,姓杨,十几年前开始服用安眠药,最初是一片安定,后来逐渐加量,换药,直到每天三种轮流服用才能勉强入睡。 他来医院是因为一次夜间上厕所时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术后恢复极慢,不仅是体力差,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认知障碍,连家人都快认不全。 这类病例并不少见。长期使用安眠药会影响脑内的GABA通路,而这个通路与记忆、情绪、运动协调密切相关。一旦这个系统长期被外力干预,就会像一辆失控的车,刹不住,也拐不了弯。

更令人担忧的是,安眠药会掩盖早期老年痴呆的信号。很多人以为“最近老忘事,是因为没睡好”,于是加大药量,结果错过了干预的黄金时期。有时候,安眠药不只是缓解失眠的工具,更像是一种伪装,把潜在的神经系统问题藏得更深。 睡眠问题不能忽视。但我们必须搞清楚:不是所有的失眠都需要靠药来解决。很多人其实是“假性失眠”,比如总觉得自己没睡够,其实深度睡眠时间已经足够;还有一些人是焦虑型失眠,越想睡越睡不着,最后靠药来麻痹内心的紧张感。 在治疗这类症状时,我们更提倡“行为干预”,比如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躺床时间来增强睡眠驱动力。听起来像是“限制睡眠”,但实际上能有效重建睡眠节律。 另一种方法是刺激控制疗法,让床只和睡觉有关,不允许在床上看手机、吃东西、发呆,训练大脑形成“看到床=想睡觉”的条件反射。

我们做过一个小范围追踪,对比了长期服药组与行为干预组的老年人,三年后前者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的比例高出接近40%。 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不仅仅是“药物有副作用”,而是当你把身体原本可以自愈的功能交给药物代劳时,它真的会“辞职不干”。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肝肾功能的变化。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本来能代谢掉的药残留在体内,成了“慢性毒素”。有些人白天头昏脑胀,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是昨晚那片药还没彻底代谢出去。

我们也观察到,长期服药者比不服药者更容易滑入“抑郁谷”。因为很多安眠药影响神经递质,一边让你睡着,一边也抹平了情绪的波动。 短期看是“稳定”,长期看是“钝化”。人的情绪像水,堵不如疏,一味平静其实就是慢性沉沦。 并不是说所有的安眠药都不能用。短期、低剂量、在医生监控下使用,仍然是安全可行的选择。但问题在于,很多人一旦开始服药,就像走上了一条没有回头的单行道,尤其是没有进行任何非药物干预的情况下。 所以我们在门诊时反复提醒患者: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长期依赖。每三个月要评估一次用药必要性,每半年进行一次认知能力筛查。就像定期体检一样,不能只看有没有病,更要看有没有“药害”。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市面上一些所谓“天然助眠产品”其实也含有类似苯二氮䓬类作用的成分,比如褪黑素剂量超标、草本提取物添加安眠成分等,如果长期服用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别以为“天然”就安全,“水太清则无鱼,药太猛则伤人”。 对于已经服药十年以上的患者,我们会采用“阶梯减药法”,逐步降低剂量,配合非药物疗法,让身体慢慢找回自己调节睡眠的能力。 这个过程不容易,有些人会经历反跳性失眠、焦虑加重,但只要坚持下去,一旦身体重新学会了“自己入睡”,那种轻松感是药物永远无法提供的。 许多70岁以上的老人,出现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情绪低落等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老了”,很少人会联想到安眠药。这恰恰是我们最应该警惕的地方。不是所有的老化都是自然的,有些是药物催化的。

我在临床上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原本还能生活自理,结果因为睡眠问题长期服药,最后变得离不开他人照料。 他们的家属常常问我:“医生,他是不是老年痴呆了?”我总是先问:“他吃安眠药多久了?”答案往往令人唏嘘。 安眠药不是坏东西,但它不是万能钥匙。它更像是一根拐杖,你可以暂时借助,但不能一辈子依赖,尤其当你的腿还有机会康复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