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我手臂上突然多了几个红点,是不是皮肤病?”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性在常规体检时的提问,他无明显不适,也没有外伤,红点小如针尖,形态圆润,不痛不痒。 检查发现是典型的毛细血管扩张性红痣,他自己完全没在意,但医生建议做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排查,这不是大惊小怪,而是对常见症状背后风险的判断。 身体上的红痣,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很多人看到皮肤上突然冒出小红点,往往下意识觉得是晒伤、过敏、蚊虫咬,几天过去没有变化,也就不再理会。 但这些红色小点并不总是表浅的皮肤问题,有些确实属于良性增生,但如果数量突然增多、密度提高、分布集中,那就不能再当成皮肤异常来对待了。 
红痣的本质是毛细血管的异常扩张、破裂或新生形成, 一旦形成,往往不会自然消退。 有些人年轻时几乎没有,进入中年之后,慢慢在胸口、背部、肩膀等位置出现一两个,再后来数量逐渐增加。 这种变化看似缓慢,实则说明体内的微循环调节能力正在下降,真正健康的微血管系统不应该随意扩张,也不会在皮肤表面自发形成这种结构。 不少人觉得“年纪大了就这样”,其实不是,皮肤老化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 
随着年龄增加,皮肤内的胶原蛋白减少,弹性纤维退化,血管壁变薄,毛细血管失去约束容易局部膨胀、破裂,表现为肉眼可见的红色点状或团状痣。 这种情况多见于四十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暴露部位或经常摩擦的区域出现得更多。 但问题在于,如果红痣的数量增加得快、短期集中出现,或者伴随皮肤变薄、易出血、瘙痒等表现,那就不能只当皮肤衰老来处理。 这类表现于肝脏疾病中亦颇为常见,尤其是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衰退时,体内雌激素代谢能力降低,激素水平失衡,血管扩张因子活跃,从而形成“蜘蛛痣”或“樱桃痣”。 
这些痣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它们在皮肤上出现的模式具有临床指向性, 往往反映出深层代谢问题。 肝硬化并不是到了晚期才有症状,很多人在肝功能尚处代偿阶段时,身体表面就会出现这些信号,除了红痣,还有手掌红斑、肤色黯淡、眼白发黄等。 但很多人对这些变化不敏感,甚至觉得脸色红润是好事,不知道这可能是毛细血管长期充血造成的假象。 更复杂的是,这类肝源性红痣常常分布在上半身,尤其是胸前、颈部、肩膀这类部位,和普通痣的位置分布差异明显。 
有些人做了B超、抽血,发现肝功能只是轻度异常,就以为没有问题,但这些检查是瞬时指标,不能排除慢性演变过程。 真正的风险在于:很多肝硬化是在无症状中慢慢发展,到了出现腹胀、黄疸时已接近失代偿阶段,红痣虽小,但作为皮肤表现的窗口,有时比化验数值更早一步提示风险。 皮肤上的小红点,有些其实是毛细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这种情况多见于婴儿,但成年人也可能因内分泌紊乱、慢性炎症或局部外伤刺激形成。 这类血管瘤通常不大,但扩张性强,有的会缓慢长大,有的在摩擦后会出血。 
问题不在它本身有多危险,而在于它可能是系统性血管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人血管瘤不止在皮肤上, 还可能在肝脏、肾脏、脑部形成隐匿病灶,一旦破裂,就可能造成大出血。 皮肤上的红痣只是最容易被看到的部分,更深处的病灶往往没有任何提示,直到有出血、压迫症状才被发现。 所以,当红痣数量多、颜色深、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甚至有局部疼痛、胀感时, 就不能再当成普通痣,而是要考虑是否存在更广泛的血管病变。 很多人从不在意这类小症状,甚至有的人习惯用手抠掉、剪掉,结果感染出血还自以为“处理干净了”,红痣不是多余物,不是简单割掉就完事。 
它是血管病理变化在皮肤上的表现,需要结合身体其他变化综合判断,比如最近是否体重下降、是否乏力、是否夜间出汗、是否口干口苦等, 这些都是判断是否存在慢性病灶的重要线索。 更复杂的情况是,红痣出现的背景常常伴随代谢紊乱,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更容易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性皮肤改变。 这是因为这些疾病长期刺激血管内皮,使血管反应性增强,形成不稳定的新生血管结构,一旦加上氧化应激反应,表皮的损伤就可能表现为红色痣状结构。 人的皮肤不是单独存在的系统,它和全身循环、免疫、代谢、神经调节都有联系,任何表皮表现,都有可能是内在变化的反射。 
不少人把红痣看成是皮肤层面的“小问题”,但越是低调的信号,越容易被忽略,错过疾病发展的早期干预窗口。 尤其是身体某一个区域突然出现多颗红痣,持续存在不退,必须警惕是否是系统性病变的标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人不会无缘无故长红痣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徐璐.药物治疗管理结合PCNE分类系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药学服务效果评价,医药导报,2024-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