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的权力几乎是无上的,只要皇帝心情不好,很多人都会惨遭冤屈,甚至丧命。唐朝时期,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李君羡在一次宴会上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小名,结果让唐太宗李世民心生疑虑,导致他最终被冤枉并处死。
李君羡被指控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唐太宗听后心生恐惧,命令将他处决。然而,实际上导致李君羡之死的并非他所犯的罪行,而是源于一则历史上著名的预言。
袁天纲是唐代一位非常有名的相士,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成功预言了武则天的未来。史料中提到,当武则天的父亲因为调任蜀中而全家迁居至蜀地时,他们遇到了袁天纲。袁天纲已经是蜀地的预言名士,而武则天的母亲也非常了解他的能力,于是让他为自己的孩子们占卜相面。
当袁天纲为几个稍大的孩子看完相后,武则天的母亲便把还在襁褓中的武则天抱了出来。袁天纲看到她后说,若是女孩,这个女孩将来必定会成为天子。虽然这句话不确定是否引起了武则天母亲的重视,但显然却让唐太宗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到了贞观六年,唐太宗听闻了袁天纲的预言能力,便将他召入长安。与此同时,唐太宗也得知了民间有传言称:“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将取代李氏,统治天下。”这个消息让唐太宗感到极为恐慌,他担心李家江山的统治会受到威胁,甚至打算将武则天除掉,避免将来出现麻烦。

不过,袁天纲告诉唐太宗,虽然武家未来会暂时取代李家,但李家的江山并不会因此终结。他建议唐太宗不要现在就动手,否则不仅无法消除威胁,反而可能会引来其他人夺取江山。唐太宗听后稍微平复了情绪,但他心中的忧虑依旧未能消除。
然而,唐太宗依然难以释怀,直到贞观二十二年的一次宫宴上,事情发生了转折。那次宴会上,唐太宗宴请了众多武将,其中包括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在宴会上,按照传统,武将们要说出自己的小名。李君羡在大家面前提到了自己的小名——“五娘子”。这一下让唐太宗异常警觉。因为“武”字在李君羡的官职中有所涉及,而他的小名又与“女主武王”的传闻相符,唐太宗开始担心李君羡可能是潜在的威胁,企图篡位。

虽然唐太宗起初并未马上动手,但当李君羡被任命为华州刺史后,与当地的佛教大师员道信交往密切,便成为了朝廷弹劾的对象。最终,唐太宗利用这一机会,借故将李君羡处死,并抄家满门。可惜的是,这一举动并没有为李家避免威胁。武则天最终在公元690年自立为帝,建立了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有意思的是,公元691年,已经成为女皇的武则天得知李君羡被冤枉的事后,竟为他平反。看起来,袁天纲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武则天的确取代了李家的统治,但李家江山并没有因此彻底结束。直到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决定将帝位传给李显,也就是唐中宗,从而复国号为唐,恢复了李家统治。
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袁天纲的预言具有非凡的准确性,武则天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而李家的江山,也没有因为一时的波动而灭亡。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英明的帝王之一,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并将大唐带入了盛世。然而,尽管他以文治武功赢得世人赞誉,在处理开国功臣的事务上,他的多疑和警觉却为后人所诟病,甚至因一则不实的预言,导致一名大将的冤死。
在贞观年间,天象中有异常现象,太白星常常在白天出现。根据当时的星象学说,太白星代表杀伐,是一种大凶的象征。李世民因此命太史官预测未来吉凶,太史官的报告中提到“女主昌”,即预言一位女性将成为皇帝。此外,民间流传着一个不安的谣言,说唐朝三代之后,女人会执掌大权,替代男性成为皇帝。这让李世民心生疑虑,对未来的权力继承充满了忌惮。

有一次,宫中举行盛大宴会,李世民为活跃气氛,命群臣报出自己的小名。轮到李君羡时,他笑着说自己的小名是“五娘子”。李君羡是一位高大健壮的武将,胡须蓄得浓密,身材魁梧。听到他的“女性小名”,李世民和群臣忍不住大笑。可笑过之后,李世民突然想到“女主昌”这一预言,他心中不禁泛起疑云。李君羡担任左武卫将军,封地在武连县,且驻守玄武门,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深得群臣的支持。李世民一时担心,自己是否过度猜疑,会不会有其他人替代自己执掌大权,甚至可能是李君羡。
不久后,李世民因心生疑虑,将李君羡贬职至华州刺史。到了华州后,李君羡结识了一位名叫道信的百姓,这位道信自称精通佛法,且能做到不吃不喝。此事引起了御史的注意,认为李君羡与“妖人”结交,图谋不轨。虽然李世民没有详细调查,但因对李君羡的疑虑未解,便下令将其处死,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李君羡本是李密的部下,后又投奔了王世充,但因对王世充的为人不满,便带领部队归顺了李渊。李渊任命他为上轻车都尉,随后李君羡跟随李世民征战中原,屡立战功,并且频频获得李世民的赏赐。武德三年,李君羡随李世民攻破宋金刚,被封为骠骑将军。次年,他被任命为马军副总管,协助征讨王世充,并取得了大胜。随后,他还随军攻破了窦建德和刘黑闼。
李世民登基后,李君羡被任命为左卫府中郎将。贞观初年,突厥军队逼近长安,李君羡和尉迟敬德被命令迎敌,最终解除了长安的危机,李世民对他赞不绝口,称赞他勇猛异常,令强敌突厥也感到不安。

贞观八年,李君羡参与了讨伐吐谷浑的战斗,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战斗期间,他常常单骑冲锋,勇敢无畏,屡次带领军队取得关键胜利。在战争间隙,他又常常安静地读书,展现出书生的气质。
然而,尽管李君羡是一位如此勇猛且才智出众的将领,却因李世民的多疑,最终被误杀。直到武则天的天授二年,李君羡的家属向武则天申诉冤屈,武则天才下令追复他的官职,并给予他应有的礼遇,改葬李君羡,以平民间的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