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2回复

[猎奇]人口警报再次拉响,二胎效果不佳三胎没人生,专家奇葩建议频出 [2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659
金币
52258
道行
38009
原创
2492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31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05



[熊猫]现在年轻人的观念和父母辈的观念早就已经不一样了,老一辈的传统观念就是多生,但是现在人们连婚都不结了,就别说生孩子了。



而且在2021年首次开放三孩政策之后,我国的新生儿出生人口没有上涨,反而下降了,这直接导致了2023年和2024年人口的负增长。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真的是年轻人的错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养娃成奢侈

2022年,“人口警报”再次拉响,中国的人口总量从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了净减少,在随后的2023年与2024年,死亡率持续跑赢出生率,人口负增长的态势已然确立,其实从2016年放开二孩,到2021年推出三孩政策,预想中的生育潮却并未到来,反而一路下滑。



而社会上许多讨论将矛头指向了年轻人,指责他们变得自私,不愿承担家庭责任,但是我们忽略了问题的核心。



今天的养育模式早已天翻地覆,它不再是添一双筷子的事情,现在要养一个孩子的费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载力,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财务报表在考虑生育之前,早已被几笔巨大的开销预支。



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的重量人尽皆知,一套房子往往需要掏空夫妻双方乃至上一辈父母的毕生积蓄,然后再背上长达数十年的沉重月供,车贷紧随其后,房贷一同构成了家庭财务的巨大压力源,让年轻人的现金流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生孩子就是在雪上加霜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花销就已经开始了,专用的尿片、进口的辅食、安全的婴儿床,每一样都是精心挑选,也价格不菲,但这还仅仅是开始。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投入更是个无底洞,一个孩子从出生抚养到大学毕业,预估成本高达几十万元,这笔账算下来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感到窒息,他们觉得生孩子是有钱人的特权。



对于那些有男孩的家庭,这份压力要更大,父母们不仅要为眼前的育儿开销发愁,还得从长计议,为儿子未来成家立业的婚房进行储蓄,养育不再是简单的陪伴成长,而是一项长达20年、耗尽心力与财力的巨大工程。



牺牲个人价值

如果说经济是横亘在生育面前的“硬约束”,那么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一直存在的“软边界”,在一个高度强调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的时代,生育对个体,尤其是女性的时间、精力乃至整个职业生涯,都构成了直接而剧烈的冲击。



对于许多职场女性而言,怀孕和生育几乎等同于按下了职业生涯的“暂停键”,眼看就要到手的晋升机会可能因此旁落,原本重要的岗位可能被他人替代,重返职场时发现自己早已被边缘化,收入下降、职业发展受阻,这些都是她们需要独自面对的现实风险。



与此同时,以“996”为代表的高强度工作文化,正在无情地挤压着年轻人的个人时间和精力,他们每天疲于奔命,仅仅是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筋疲力尽,哪里还有余力去承担抚养一个新生命所需的巨大投入?



下班回到家只想“葛优躺”,连谈恋爱都觉得累,更何况是需要24小时待命的育儿。



更深层次的是社会观念的巨变,幸福不再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固定模板,而是拥有更多的个人自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不婚、丁克这些曾经被视为“异类”的生活方式,现在正被越来越多人接纳,成为一种平常的选择。



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对生活品质和精神自由的更高追求,当他们感觉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一种防御性的心态便会产生,他们更倾向于“守住”自己已有的生活,不愿因为生育这个巨大的变量,而冒险拉低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质量。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艰辛,他们觉得仓促地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在他们看来是对自己,更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



专家火上浇油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议,但这些建议非但没能缓解焦虑,反而因其脱离现实,加剧了社会的对立情绪,让年轻人感到被冒犯和不被理解,这种解决方案上的“认知错位”简直是火上浇油。



厦门大学的一位教授赵燕菁提议,应该对不生育的人群施以惩罚,比如直接下调他们的养老金,这就是将生育与养老保障直接挂钩,把个体选择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经济学家黄有光则更为“大胆”,他提出用“一妻多夫制”来应对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而另一位经济学教授丁长发则建议,通过“国际婚姻”大量引进外国女性,以解决国内的“剩男”困境,这些建议一经提出,便被公众贴上了“奇葩”和“离谱”的标签,它们都试图用强制、惩罚甚至猎奇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却完全无视个体的尊严和现实的约束。



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传递出一种对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极度漠视,自然会引发人们强烈的反感,公众的反应也清晰地表明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指责或强迫年轻人,而在于踏踏实实地去改善整个社会环境。



真正的出路就是在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2023年9月起全面放开的育儿补贴申领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减轻经济负担是正确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要让生育不再是一种惩罚,不再是个人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一种能够被全社会尊重、支持,并且能带来真正幸福感的选择,年轻人不生不是因为他们自私,而是因为有许多原因牢牢地困住了他们,他们的选择是基于现实困境的理性判断。



所以社会需要思考的不应再是“如何让年轻人生孩子”,而应该转向“如何创造一个让人们敢生、愿生,并且能幸福地生养的社会环境”,只有当年轻人相信生下一个孩子不会导致自己生活品质的必然下降,不会牺牲掉全部的自我,生育的意愿才可能真正回归。

信息来源: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20:3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902
金币
489700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6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3:21
关于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下的多角度剖析
在当今社会,年轻人与父母辈在生育观念上呈现出巨大差异,老一辈秉持的多生观念,在当下却遭遇了年轻人连婚都不愿结、更别提生孩子的现实困境。自2016年放开二孩、2021年推出三孩政策后,不仅未出现预想中的生育潮,新生儿出生人口反而持续下降,2023年和2024年更是出现人口负增长,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元的原因。

经济压力:难以承受的养育重担
如今的养育模式与过去截然不同,不再是简单“添一双筷子”的轻松事。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载力。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年轻人身上。一套房子往往需要掏空夫妻双方乃至上一辈父母的毕生积蓄,还要背上长达数十年的沉重月供,车贷紧随其后,与房贷一同构成家庭财务的巨大压力源,让年轻人的现金流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孩子出生后,各种开销便接踵而至。专用的尿片、进口的辅食、安全的婴儿床,每一样都精心挑选且价格不菲。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投入更是个无底洞。据预估,一个孩子从出生抚养到大学毕业,成本高达几十万元,这笔账足以让普通家庭感到窒息,不少人甚至觉得生孩子是有钱人的特权。对于有男孩的家庭,压力更大,不仅要为眼前育儿开销发愁,还得为儿子未来成家立业的婚房进行储蓄。养育孩子成为一项长达20年、耗尽心力与财力的巨大工程。

个人价值实现:生育与职业发展的冲突
在一个高度强调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的时代,生育对个体,尤其是女性的时间、精力乃至整个职业生涯,都构成了直接而剧烈的冲击。对于许多职场女性而言,怀孕和生育几乎等同于按下职业生涯的“暂停键”。原本近在咫尺的晋升机会可能因此旁落,重要岗位可能被他人替代,重返职场时又发现自己早已被边缘化,收入下降、职业发展受阻,这些都是她们需要独自面对的现实风险。

与此同时,以“996”为代表的高强度工作文化,无情地挤压着年轻人的个人时间和精力。他们每天疲于奔命,仅仅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筋疲力尽,哪里还有余力去承担抚养一个新生命所需的巨大投入?下班回到家只想“葛优躺”,连谈恋爱都觉得累,更别说需要24小时待命的育儿了。

社会观念转变:对自由与品质的追求
更深层次的是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变。幸福不再局限于“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固定模板,而是拥有了更多个人自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不婚、丁克这些曾经被视为“异类”的生活方式,如今正被越来越多人接纳,成为一种平常的选择。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对生活品质和精神自由的更高追求。

当他们感觉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一种防御性的心态便会产生。他们更倾向于“守住”自己已有的生活,不愿因为生育这个巨大的变量,而冒险拉低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质量。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艰辛,觉得仓促地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是对自己,更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

专家建议:脱离现实的“认知错位”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议,但这些建议非但没能缓解焦虑,反而因其脱离现实,加剧了社会的对立情绪,让年轻人感到被冒犯和不被理解。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提议,对不生育的人群施以惩罚,比如直接下调他们的养老金,将生育与养老保障直接挂钩,把个体选择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经济学家黄有光提出用“一妻多夫制”来应对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另一位经济学教授丁长发则建议,通过“国际婚姻”大量引进外国女性,以解决国内的“剩男”困境。

这些建议一经提出,便被公众贴上了“奇葩”和“离谱”的标签。它们试图用强制、惩罚甚至猎奇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却完全无视个体的尊严和现实的约束。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传递出一种对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极度漠视,自然会引发人们强烈的反感。公众的反应也清晰地表明,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指责或强迫年轻人,而在于踏踏实实地去改善整个社会环境。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真正的出路
要解决生育问题,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2023年9月起全面放开的育儿补贴申领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减轻经济负担是正确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让生育不再是一种惩罚,不再是个人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一种能够被全社会尊重、支持,并且能带来真正幸福感的选择。

年轻人不生不是因为他们自私,而是因为有许多现实原因牢牢地困住了他们,他们的选择是基于现实困境的理性判断。所以社会需要思考的不应再是“如何让年轻人生孩子”,而应该转向“如何创造一个让人们敢生、愿生,并且能幸福地生养的社会环境”。只有当年轻人相信生下一个孩子不会导致自己生活品质的必然下降,不会牺牲掉全部的自我,生育的意愿才可能真正回归。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3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033
金币
417119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18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8:20
一、人口警报的核心信号:出生人口暴跌与负增长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仅897万人,较2016年(1786万)近乎腰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连续第6年出现人口负增长,且负增长幅度较2023年(-1.4‰)进一步扩大。更严峻的是,总和生育率降至1.09(维持人口世代更替需2.1),已低于日本(1.3)、韩国(1.1)等长期低生育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速(2023年末60岁以上人口2.97亿,占比21.1%,预计2050年突破4.8亿)。
这些数据背后,是育龄妇女规模缩减**(2024年15-49岁育龄妇女3.58亿,较2016年减少3000万)与生育意愿低迷(2024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调研显示,58.3%的育龄人群明确“不打算生育”)的双重叠加,人口红利正在加速消失。

二、二胎效果不佳:短期政策红利耗尽,长期压力凸显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曾短暂反弹(2016年1786万,较2015年增加131万),但政策效应仅持续1年:2017年出生人口降至1723万,此后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897万。从生育结构看,二胎占比从2017年的51%(成为出生人口主力)降至2024年的38%,核心原因是:

短期需求释放完毕:二孩政策主要满足了“70后”“80后”积压的生育需求,随着这一群体年龄增长(2024年25-34岁黄金生育年龄妇女较2020年减少1200万),需求自然耗尽;
长期养育压力抑制:即使政策允许,“生得起、养不起”仍是普通家庭的核心顾虑。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全国城镇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出生至大学毕业)平均成本约66万,一线城市(如北上广)超100万,相当于普通家庭5-10年的可支配收入。
三、三胎“没人生”:经济、职场、时间的三重枷锁
2021年三孩政策出台后,三胎及以上出生人口占比仅从2021年的22%降至2024年的不足20%,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其根源在于**“不敢生”的现实压力**:

经济压力:从“生娃”到“养娃”的无底洞

婚育成本:农村地区彩礼普遍高达20-30万(部分地区超60万),一线城市婚房首付超100万,让许多年轻人“连婚姻的门都进不去”;
养育成本:奶粉、纸尿裤、早教班、兴趣课等开支逐年攀升,一线城市“养娃至18岁”成本超200万,相当于二三线城市一套房的首付;
教育内卷:优质学区房价格高企(如北京中关村学区房单价超15万/㎡)、补习班费用昂贵(钢琴培训每小时超500元),让普通家庭“望娃兴叹”。
职场压力:女性生育的“职业断层”
据智联招聘2024年《职场女性生育现状报告》,每生育一个孩子,女性工资下降10%-17%,且产假结束后常面临“调岗、降薪”或“岗位被替代”的风险。996工作模式(早九晚九,每周六天)普遍存在,双职工家庭根本没有足够时间照顾孩子。

时间与精力:“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
当代青年多为“4-2-1”家庭结构(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既要应对工作的“996”,又要照顾孩子的“早八晚五”(幼儿园/学校接送),还要兼顾老人的医疗需求,时间与精力被彻底耗尽。

四、专家“奇葩建议”:脱离现实的“纸上谈兵”
面对生育低迷,部分专家提出的建议因脱离群众实际引发广泛争议,被网友批评为“奇葩”“离谱”:

建议内容    提出者    争议点
推行“一妻多夫制”,提高生育效率    澳大利亚复旦特聘教授黄有光    将女性视为“生育工具”,违背现代伦理
不生育家庭扣减养老金、取消保障房资格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    将生育从“权利”异化为“义务”,惩罚性措施引发年轻人反感
征收“单身税”,倒逼单身人士生育    部分经济学家    忽视“单身是个人选择”,被调侃为“惩罚单身狗”
引进海外女性解决性别失衡    厦门大学副教授丁长发    忽略“生育的核心是经济压力”,引发社会融合风险
鼓励“未婚同居生孩子”    部分学者    隔靴搔痒,未解决“养不起”的根本问题
这些建议的共性问题是:将复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简化为“个体选择”,忽视了年轻人“连进入婚育市场的门票都买不起”的现实(如天价彩礼、高房价、养育成本),反而加剧了年轻人的“生育焦虑”。

五、年轻人的真实诉求:“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
从社交平台的“养娃吐槽”到现实中的“逃避催婚”,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不敢生”的核心原因:

经济安全感缺失:房价高(北上广房价收入比超30)、工资低(普通工薪族月薪3000-6000元)、养育成本高(超100万),让“生娃”成为“透支未来”的选择;
职场公平诉求:女性求职时的“隐性歧视”(被问“何时生育”)、生育后的“职业断层”,让女性“不敢生”;
时间与精力需求:996工作模式下,“陪孩子”成为“奢侈品”,许多年轻人“连自己都顾不好,更别说养孩子”。
结语:从“催生”到“护生”,政策需要“接地气”
人口问题的核心不是“要不要生”,而是“能不能生”。要扭转生育低迷,需要的不是“惩罚性措施”或“伦理争议建议”,而是解决年轻人的实际困境:

经济支持:提高育儿补贴(如深圳每月1000元至3岁、武汉每年1万连领6年)、降低婚育成本(规范彩礼、增加保障性住房);
职场保障:严格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禁止女性就业歧视,推广弹性工作制;
服务配套:增加普惠托育机构(每千人口托位数需达5-6个)、均衡教育资源(减少学区房依赖);
观念转变:从“催婚催生”到“尊重个人选择”,让生育成为“基于安全感的选择”,而非“被迫履行的义务”。
人口警报的本质,是社会结构转型的阵痛。只有当年轻人“敢结婚、敢生娃、敢养娃”,人口负增长的大潮才会真正减缓。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3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