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2回复

[猎奇]开国皇帝为什么一定要亲自上阵打仗,坐镇后方指挥不好吗?[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804
金币
2094
道行
19523
原创
29413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01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20) —

开国皇帝通常是指建立一个新朝代的第一位皇帝,像秦始皇嬴政、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人。这些人,除秦始皇外,大多数都是亲自上阵打仗,历经艰险,靠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建立了自己的帝国。那么,为什么这些开国皇帝都要亲自带兵打仗呢?难道指挥战争不可以坐镇后方吗?

古代战争是一项持续时间很长的活动,不是几天就能结束的,通常从大军出发到最终取得胜利,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而在通讯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如果皇帝不亲自指挥,战争中的指挥权容易被前线的将领掌控,结果可能导致战争失控。因此,皇帝必须亲自上阵,确保战争的主动权和最终的胜利。

除了战争的长时间跨度外,开国皇帝的地位通常并不高,合法性也较低。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通过反叛和战争获得权力,因此在建国初期,常常面临来自自己手下将领的挑战。比如刘邦,起初只是一个小亭长,但在逐渐壮大后,他的手下有不少人出身比他高。而刘邦能压制这些人,主要依靠的是他自己掌握的军权以及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因此,开国皇帝必须展现出比其他人更强大的能力,才能赢得手下将领的服从。

如果皇帝自身不能在战争中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那么至少需要通过压制其他能打的人来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例如,刘邦虽然不如韩信能打,但他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控制,成功压制了韩信,保持了自己的权力。而刘备虽然在军事上不如关羽和诸葛亮,但他的领导魅力使得关羽和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地支持他。可以说,开国皇帝必须通过自身的实力和个人魅力,来获得其他人的支持,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

因此,开国皇帝往往是既能打仗,又能驾驭将领的军事能人。历史上,像刘秀、唐太祖李渊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将,他们通过亲自上阵,控制军权,最终赢得了天下。而在国家稳定后,随着皇权的合法性逐步建立,后期的皇帝就不再需要亲自出征,更多地依靠坐镇后方和处理政务了。

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时,陈胜虽坐镇后方,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指挥和管理,导致许多手下自立为王,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相反,刘邦和项羽在楚汉战争期间,都亲自上阵指挥,确保了军队的统一指挥和最终胜利。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邦常常亲自决策,甚至在最后的英布反叛时,他也亲自参与了平定。这些都体现了开国皇帝在初期必须亲自控制军权的重要性。

李渊和朱元璋等人虽然在建立朝廷后,逐渐将指挥权交给子嗣或重臣,但他们在初期也是亲自上阵,参与了多场重要战斗,确保了政权的稳定。而在其他一些朝代,如元朝和明朝,开国皇帝的亲征表现了他们对军权的控制和对敌人的压制,这对于稳定新兴的政权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古代帝王的亲征不仅仅是为了打赢一场场战斗,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因为在没有强大合法性的情况下,皇帝如果不能控制军队,便很难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正因如此,开国皇帝必须亲自掌握兵权,领导战争,才能真正打下自己的江山。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2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825
金币
415011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1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开国皇帝往往选择亲自上阵打仗而非坐镇后方,是乱世中权力逻辑的必然选择,核心原因在于政权初创期合法性与军权的脆弱性。结合历史案例分析如下:

⚔️ 一、防止兵权旁落,确保控制力
通讯落后与将领野心
古代战争周期长(动辄数年),通讯效率低下。若皇帝长期远离军队,前线将领易培植亲信、拥兵自立。例如: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坐镇后方,派将领四处征伐,结果部将纷纷自立为王,秦军攻陈时无人救援,最终失败。
楚汉争霸:楚怀王熊心未亲征,兵权被项羽夺取后遭架空杀害;刘邦则始终亲临前线对抗项羽,因“除他无人能顶住项羽攻势”。
开国皇帝出身与合法性薄弱
刘邦(亭长)、朱元璋(乞丐)等出身低微,初始权威不足。若不以战功震慑部下,难以服众。如刘邦直言功臣为“功狗”,正因其全程掌控军队组建与指挥权

🏹 二、以战功树立威望,压服能臣
军事能力是乱世最高话语权
开国皇帝需证明自身能力超越群雄。例如:

刘邦:虽军事才能不及韩信,但通过亲征积累威望,方能驾驭韩信等名将
刘秀:被戏称“大魔导师”,实为当时顶级名将,亲征奠定东汉基业。
人格魅力需实战背书
刘备凭借个人魅力吸引关羽、诸葛亮效忠,但其一生坚持亲征(如夷陵之战),否则难以维系集团凝聚力。

⚠️ 三、历史教训:放权即埋祸根
血淋淋的失败案例

李渊:唐朝建立后享乐后宫,将军权交予李世民。结果李世民凭借军功积累威望,发动玄武门之变夺  权,李渊被迫退位。
五代十国:郭威、赵匡胤均以将领身份黄袍加身,印证“兵权外放=政权易主”。
亲征是生存刚需
如曹操一生坚持亲征,《述志令》直言:“不拱手守城者,欲以此自保。”乱世中军权即生命线,交权等同自杀。

⚖️ 四、王朝稳定后,坐镇后方成为可能
制度成熟降低亲征必要性
政权稳固后,官僚体系与军事制度完善,皇帝可坐镇中枢。如:

朱元璋:灭陈友谅前亲征,后期委派徐达等可信将领北伐,因“君臣互信+制度成型”。
刘秀:平定中原后转向后方指挥。
开国期特殊性
创业阶段无成熟制衡机制,皇帝必须亲握兵权。例如刘邦晚年仍带病平叛英布,因太子刘盈无能力收拾败局。

💎 结论:乱世生存法则决定亲征必然性
阶段    亲征必要性    典型案例
政权初创期    极高    刘邦、曹操、李世民
政权稳定期    降低    朱元璋后期、刘秀统一中原后
开国皇帝亲征的本质是权力博弈的生存策略——在合法性未固、制度未立的混沌期,唯有以血肉之躯牢攥刀柄,方能避免成为他人刀下亡魂。待天下已定、纲常既立,方可安然垂拱而治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2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486
金币
486325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5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6小时前
关于开国皇帝亲自带兵打仗原因的深度剖析
开国皇帝亲自带兵打仗这一现象在历史上颇为常见,除秦始皇外,像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大多亲自上阵,历经艰险建立帝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确保战争指挥权,掌控战争主动权
古代战争持续时间漫长,从大军出发到最终胜利,数年时间并不罕见。而在通讯技术极度落后的古代,信息传递极为困难。若皇帝不亲自指挥,战争中的指挥权极易被前线将领掌控。前线将领一旦拥有绝对指挥权,可能会根据战场形势做出与皇帝意图不符的决策,甚至可能出现拥兵自重、不听调遣的情况,导致战争失控。

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时,陈胜坐镇后方,却因缺乏有效的指挥和管理,无法及时准确地将指令传达给前线各部。前线将领在战斗过程中,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统一指挥,各自为战,甚至许多手下自立为王,最终导致起义失败。相反,刘邦和项羽在楚汉战争期间亲自上阵指挥,刘邦能根据战场形势迅速做出决策,确保军队行动统一。在最后的英布反叛时,刘邦亲自参与平定,使得军队能够集中力量,迅速击败叛军,这充分体现了开国皇帝亲自指挥对确保战争主动权和最终胜利的重要性。

巩固自身地位,应对内部挑战
开国皇帝的地位和合法性在建国初期通常较低。大多数开国皇帝是通过反叛和战争获得权力,其出身可能并不高贵。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面临来自自己手下将领的挑战。这些将领中不乏出身比皇帝高、能力出众之人。

以刘邦为例,他起初只是一个小亭长,但在壮大过程中,手下有不少人出身比他高,如萧何、曹参等。刘邦能压制这些人,主要依靠自己掌握的军权以及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亲自带兵打仗,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军事谋略,让手下将领看到他的实力,从而赢得他们的服从。如果皇帝自身不能在战争中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控制来压制其他能打的人。刘邦虽然不如韩信能打,但他通过封韩信为王等政治手段,以及在军事上对韩信部队的一定控制,成功压制了韩信,保持了自己的权力。

刘备也是类似情况,他在军事上不如关羽和诸葛亮,但凭借自身的领导魅力,如仁德、知人善任等品质,使得关羽和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地支持他。开国皇帝必须通过自身的实力和个人魅力,获得其他人的支持,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巩固自己的地位。

展现强大能力,赢得将领服从
在乱世中,各方势力纷争不断,要想建立自己的帝国,开国皇帝必须展现出比其他人更强大的能力。亲自带兵打仗是展现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

历史上,刘秀、唐太祖李渊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将。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亲自上阵,带领军队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为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李渊在起兵反隋过程中,亲自指挥多场重要战斗,他善于把握战机,合理调配兵力,成功击败隋军,逐步扩大势力范围。通过亲自上阵,他们控制了军权,让手下将领看到他们的军事能力和领导魄力,从而赢得了将领们的衷心拥护,最终赢得了天下。

巩固政权合法性,稳定新兴政权
古代帝王的亲征不仅仅是为了打赢一场场战斗,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在建国初期,政权的合法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皇帝如果不能控制军队,便很难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

李渊和朱元璋等人在建立朝廷后,逐渐将指挥权交给子嗣或重臣,但他们在初期也是亲自上阵,参与了多场重要战斗。李渊在起兵初期,亲自率领军队攻占长安,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攻占长安的过程中,他需要指挥军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朱元璋从一个小和尚起家,亲自参与了许多关键战役,如鄱阳湖之战等。在鄱阳湖之战中,他亲自指挥水军与陈友谅的军队展开激战,凭借出色的指挥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取得了胜利,为建立明朝扫除了重要障碍。通过亲自掌握兵权,领导战争,他们向天下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决心,巩固了政权的合法性,稳定了新兴的政权。

而在其他一些朝代,如元朝和明朝,开国皇帝的亲征也表现了他们对军权的控制和对敌人的压制。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多次亲征,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他的亲征使得军队能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对敌人形成威慑,有利于巩固元朝的统治。明朝朱元璋的亲征也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古代开国皇帝亲自带兵打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行为对于确保战争胜利、巩固自身地位、赢得将领服从以及巩固政权合法性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逐渐稳定,皇权的合法性逐步建立,后期的皇帝就不再需要亲自出征,更多地依靠坐镇后方和处理政务来治理国家。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2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