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芯片的自研之路:挑战与机遇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驾驶芯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伟达Thor芯片的延期,使得外部芯片供应链变得不确定且昂贵,这促使更多车企加速自研芯片的步伐。自研芯片不仅能进一步降低成本,还能讲好企业的技术故事,提升市场竞争力。
1. 自研芯片的必要性
自2021年以来,智能驾驶的算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英伟达Orin-X芯片凭借254TOPS的算力,一度成为市场主流。然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单颗Orin-X芯片已无法满足高端车型的软件需求。因此,众多车企纷纷选择搭载双Orin-X芯片,以提升整体算力。
在这一背景下,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陆续开始自研芯片。自研芯片不仅能够降低对供应商的依赖,还能更好地匹配自身的算法需求,提升整体性能。
2. 蔚来:最早布局,但面临挑战
蔚来是最早提出自研芯片的车企之一。2020年,李斌启动了“造芯”计划,并招募了有架构师背景的张丹瑜。张丹瑜曾任职于华为海思图灵业务部,是AI处理器项目总监。在他的带领下,蔚来的芯片团队迅速扩大到四五百人的规模。
然而,蔚来的自研芯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3月前后,美国芯片设计公司Marvell撤销了其在中国的全部研发团队,这对蔚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尽管如此,蔚来还是成功推出了神玑NX9031芯片,并宣布新款车型将标配这款5纳米高阶智驾芯片。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蔚来将芯片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安徽神玑技术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还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3. 小鹏:布局坚决,但面临部门墙
小鹏在智驾芯片的研发上布局最为坚决。2021年左右,小鹏在中美两地同时开启了智驾芯片的研发。然而,由于中美团队之间的协作问题,项目进展并不顺利。最终,小鹏转向国内,并从大疆引入了易斌及其团队。
尽管如此,小鹏仍然面临部门墙的问题。芯片团队与智能驾驶算法团队之间的协作不够顺畅,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小鹏引入了日本芯片设计公司索喜,借助其成熟的SoC设计经验,推动自研芯片的开发。
2024年年中,英伟达芯片发布延期,小鹏借此机会减少了外部芯片订单,推动自研芯片上车。目前,小鹏的第一代7纳米芯片已进入量产前的最后验证环节。同时,小鹏还启动了第二代5纳米自研芯片的研发。
4. 理想:起步晚,但内部阻力最小
相比于蔚来和小鹏,理想在智驾芯片的研发上起步较晚。2021年左右,理想才开始启动自研芯片的计划。然而,由于李想的决心与做事风格,理想在内部阻力方面相对较小。
2022年底,谢炎加入理想接任CTO。谢炎曾是AliOS首席架构师和华为终端OS部部长,在操作系统和芯片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他的带领下,理想将操作系统和芯片放在一个部门,并组建了“系统研发群组”。
目前,理想在芯片投入约200人的团队规模,并已开始进行自研芯片的研发工作。尽管起步较晚,但理想凭借其内部高效的协作机制,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5. 结语
总体来看,自研智驾芯片已成为众多车企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团队建设,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正在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未来,随着更多高性能芯片的涌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驾驶领域将迎来更加激烈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