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认过干妈,现在还走动着,逢年过节都会去,早已当成一门重要的亲戚在走。我姐也认过干妈,她出嫁后,每年来娘家走亲戚也会顺便去干妈家。而我母亲也是人家的干妈。
后来我读红楼梦发现,曹雪芹笔下,也写了很多干妈,为什么我们这么热衷于认干妈呢?这样的认亲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认干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不妨从红楼梦里的案例来看看。
贾宝玉有个寄名干娘叫马道婆,什么是寄名干娘?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孩子好养活,以认干亲的形式,将其寄养在某出家人或其他人名下,意思是给人家做儿子,这样就会躲过很多灾难。
这应该是认干亲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我们小时候认干妈的主要原因。过去的孩子不好养活,生育率虽高,但死亡率也高,很多孩子易夭折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不久,都会给孩子认亲。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瞒过鬼神,让其以为这孩子不是在这家出生的,而是在别家出生的,因此才会放过孩子,孩子也因此才能无病无灾,健康成长。
父母带我们认亲时,做了干妈的人,要给干儿子干女儿置办全身行头,从帽子到衣服到鞋袜到碗筷,所有一切都要置办齐备,意思是完整地接纳其作为新家庭的成员。

而作为干儿子干女儿,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每年的重要节日,像中秋节、春节等,都要带着烟酒奶茶肉这些礼物去干妈家。
说回红楼梦, 曹雪芹写得比较讽刺,这个马道婆作为宝玉干娘,原本应该常为宝玉祈福消灾,为他祈求平安的,但她见钱眼开,为了五百两银子,转身就能设法去害宝玉。
其实贾府并没有亏待她,毕竟她是宝玉的寄名干娘,经常来贾府送寄名符,无论是贾母还是王夫人,怎么可能少了她的好处?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老妖婆贪得无厌,也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主儿,为了钱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送寄名符的是她,差点让宝玉送了命的也是她。
薛宝琴进贾府之后,贾母很是喜欢,于是逼着王夫人认她做了干女儿,这样一来,王夫人就成了薛宝琴的干妈。
其实论血缘关系,王夫人跟薛宝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两人之间唯一的连接点是薛姨妈,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也是宝琴的大娘。
这是认亲的另一种原因,即长辈对晚辈由衷的喜欢,想要以某种形式建立亲情关系。贾母一见了宝琴,就喜欢得不得了,要养在身边,但是,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也不合适,宝琴也尴尬。

于是,贾母就让她认王夫人做干妈,这样一来,宝琴就成了贾母的干孙女,住在贾府养在身边名正言顺,而且以后宝琴如果真的嫁给梅翰林之子,毫无疑问,贾府也就成了她名义上的娘家。
这件事,对宝琴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因为她父亲去世,母亲又病重,兄妹俩无所依傍,这样一来,贾府就成了她的靠山。
林黛玉也曾认薛姨妈做干妈,而且后来她真的就把薛姨妈当成了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对宝钗也是以亲姐姐一般对待,她不再称薛姨妈为姨妈,而是喊“妈”,不再称宝钗为宝姐姐,而是喊“姐”。
黛玉认薛姨妈做干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自幼缺少母爱,而且她那时与宝钗早已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知己,对黛玉来说,认自己闺蜜的母亲做干妈,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多有这样的,因为两人关系亲密,虽不是亲姐妹,却如亲姐妹一般,如果有一方自幼没了母亲,在心里很容易就将闺蜜的母亲认作了自己的母亲。
黛玉认薛姨妈这件事,没有什么仪式,就是话赶话到那份上了,缘分到了,黛玉看薛姨妈疼宝钗心生羡慕,而薛姨妈对黛玉也是十分疼爱的,还曾搬到潇湘馆陪伴黛玉。
红楼梦里还有个干妈群体非常有意思,就是贾府戏班的这些戏子,每人都认了贾府的一些婆子做干妈,比如芳官认了何婆子做干妈,藕官认了夏婆子做干妈。

但是,这种干亲显然没什么亲情和温暖可言,纯粹就是利益,因为这种干妈是出于工作和管理上的需要而出现的,跟亲情、私交没有任何关系。
这里的“干妈”则不再是一种亲属关系上的称谓,而成了工作上的一种别称,从这些婆子与戏子的关系就能看出来,与其说是干妈和干女儿,不如说是仇人了。
因为贾府买这些戏子的时候,这些女孩都还很小,有的离了父母,有的是没了父母,为了便于管理,贾府便让婆子们和戏子们结成了对子,便一个戏子一个干妈的这样绑定了起来。
一样基于利益考量而认亲的,还有一例,即莺儿和茗烟的妈。探春理家一回,从宝钗口中我们得知,莺儿已经认茗烟的娘也就是老叶妈做干娘。
莺儿认干妈这件事,还走了个仪式,说是请吃饭吃酒的,又说两家和厚的很。莺儿认茗烟娘做干妈,看上去是因为莺儿的娘和茗烟的娘关系极好,所以认了干亲,其实还有更深的原因。
大家细想想,莺儿是宝钗的贴身丫鬟,而茗烟是宝玉的贴身小厮,莺儿一旦认了茗烟的娘,相当于茗烟一家也成了宝钗这边的人!而这也是大观园搞责任承包时宝钗举荐茗烟娘的根本原因!
大家再想想,日后宝玉一旦谈婚论嫁,别的不说,至少茗烟这边全都会倒向宝钗的,毕竟,宝钗一旦做了宝二奶奶,以莺儿和茗烟母亲的这种干亲关系,还能少了他们的好处?

其实除了普通人的认亲,可能一是基于孩子好养活二是因为关系处得好这样的原因,更多有钱人的认亲可能都只是一个幌子,里头包裹的有利益有争斗有各种心机和算计,就是不可能有亲情。
就像林之孝家的认王熙凤做干妈,你会认为这是因为林之孝家的多喜欢王熙凤,还是王熙凤多喜欢林之孝家的?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种跨越阶层的认亲,除了利益还能有什么?
而且,既然是不同阶层的认亲,那一定是更低阶层的人,为了巴结讨好更高阶层的人,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不顾年龄和脸面,甘愿自降一辈,认年轻的主子做干妈。
这种认亲不是认亲,是买卖,是生意,是互相利用。这样一来,林之孝家的自然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后台,有人撑腰了,而王熙凤也多了一个办事干练的打手,有人卖命了。
我们生活中还有一种认亲,是为了弥补遗憾。比如某夫妻连生了三个儿子,命中有子无女,为了弥补无女的遗憾,便会找有女儿的家庭认干女儿,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