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2回复

[娱乐八卦]这9分神片终于引进,可惜票房不到100万[5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855
金币
389693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90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今年暑期档爆了不少高分好片。
感觉这是一个好现象。
让真正高质量的好电影,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
但可惜的是,也有一些高口碑电影,票房惨败。
比如,鱼叔最爱的一部黏土动画电影《玛丽和马克思》最近在内地重映。
不仅名字被小改,还删减了2分钟。
排片更是压得很低,上映三周票房不到100万,实在可惜。


16年前,这部动画就曾惨遭扑街命运。
当时在全球只获得了170万美元的票房,可谓相当小众。

然而,这部电影却在多年后凭借口碑逆袭。
成为中国观众最受欢迎的一部动画电影。

豆瓣43万人打出9分,稳居Top250榜单。

很多人看后恨不得「打十星」「推荐给所有人看」
近来在小红书等平台也一直有翻红迹象。


一部动画电影,为何口碑和票房有如此大的反差?
今天,不如咱们再一次重温这「治愈天花板」——
《玛丽和马克思》
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定格动画。
因为制作起来费时费力,早年算是一种非常小众的动画类型。
但最近一段时间,却借助AI特效,成为全网刷屏的热门画风。

乍看之下,这其实是一部很「怪」的电影。
它有怪怪的画风。
丑丑的黏土,阴沉的色调,透着一种说不出的诡异感。

它有怪怪的角色。
女主玛丽,来自澳大利亚的8岁小女孩。
她的额头有一块粑粑色的胎记。

她养了一只公鸡当宠物。
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和公鸡坐在沙发上,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炼乳。

她对未来有很多怪怪的畅想。
比如说,仅仅因为喜欢「伯爵」这个词语。
就幻想以后嫁给一个叫「伯爵」的男人,再生9个孩子、养2只鸭子。

男主马克思,44岁的美国人。
人到中年,还不清楚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
整天熬夜看动画片、吃巧克力。

从小到大都不懂得察言观色(字面意义上的。
需要对照表情图谱,才能确认对方的情绪。

他有很多奇怪的爱好。
比如,收藏脚趾甲。

一个怪小孩,一个怪大叔。
两个素昧平生、年龄差这么多的人,居然成为长期笔友,结下深厚情谊。
马克思还将玛丽幼稚的自画像,放在自己的镜子里。

这段关系说来也怪。
起始于一封幼稚的信。
8岁的玛丽好奇美国的小孩是怎么生出来,是不是从可乐罐里冒出来的?
她随机从图书馆里厚厚的电话簿上找到一个地址,写信询问对方。


44岁的马克思收到信后,认真回复了她。
「非常遗憾,美国的小孩不是藏在可乐罐里的。」
「如果信教,小孩就是祭祀或修女下的蛋。如果不信教,就是肮脏的、孤独的妓女下的蛋。」

之后,他们开始了稳定的书信往来。
聊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内容,比如:
「鹅也会起鸡皮疙瘩吗?」

「如果出租车倒着开,司机会倒找你钱吗?」


而且,两人还在信中讨论了大量「少儿不宜」话题。
比如,到底是如何制造小孩的。

马克思还在信中说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之一是「睾丸」。
并在信中强调自己没有用过避孕套。

给8岁小女孩说这些,是不是太怪了些呢?
玛丽的妈妈偷看马克思的信后,大发雷霆,认为他不配做女儿的笔友。
可以理解,在现实中,又有哪个父母会放任自己的孩子和一个「怪异」的成年男性长期通信,互诉衷肠呢?

更何况,后来马克思还有一段被指控谋杀住进精神病院的经历。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觉得它治愈、动人?
一方面,极端、怪异的角色设定,将故事拉离了世俗的认知轨道。
马克思是一个亚斯伯格患者
他有认知障碍,经常陷入焦虑,无法融入社会生活。
做不出正常的情绪反应,也不理解什么叫「正常」。

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和玛蒂尔达。
他们与其说是忘年交,不如说是两个孤独小孩的惺惺相惜。
他们的困惑、敏感和不安,盖过了年龄、身份,也超越了通常认知中不对等的权力关系。
所以才会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百无禁忌的交流。
因此,也无法用通常的眼光去审判交流的出格。

但另一方面,人们又能从这些「怪角色」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
当他们分享各自的生活时,会不经意间露出现实中熟悉的残酷面。
比如,原生家庭
玛丽有酗酒、偷窃的母亲,隐身的父亲。

马克思一生下来就被父亲抛弃,6岁时母亲自杀。

还有,霸凌、容貌焦虑
玛丽因为胎记被嘲笑、被欺负。
马克思也深受过度肥胖的体型困扰。

此外,还有社恐、抑郁、焦虑……
马克思常常因为过度焦虑、惧怕人际交往,而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孤独时,只能养宠物、幻想虚拟朋友。
几乎像是当代人情绪图鉴。

也因为这些相近的情绪,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给予帮助。
听闻玛丽因为胎记被欺负后,马克思提出一个实操性很强的建议。
「你告诉别人你的胎记是巧克力做的。
也就是说,升入天堂时,你负责管理所有的巧克力。」

马克思苦恼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流眼泪。
玛丽就将自己的眼泪装在瓶子里送给马克思。
还郑重地贴上标签:「给马克思的眼泪」。

马克思收到眼泪后,将其滴在自己的眼角。
他想,「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固然,他们无法帮对方彻底摆脱困境。
但真诚吐露心曲、给予情感慰藉亦有疗愈奇效。
有次,马克思在信里说:
「我发现人们很有趣,但是我不理解他们。
管他呢,我会理解你,信任你。」

他们也和现实中很多朋友一样,有过意见不合、濒临崩溃的时刻。
玛丽长大后学习了精神心理学,未经授权就将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发表论文,还出版成书。
她没有意识到问题,还自豪地寄给马克思这本书,并慷慨地给了他一半的版酬。

这让马克思有种被背叛和利用的感觉。
他愤怒无比,拔掉打字机上的「M」寄给玛丽。
暗示自己再也不会写信了。
这也让玛丽难过不已,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自责和愧疚包围。


但最终,他们还是重修于好了。
马克思写信告诉玛丽:
收到你的书时,我的感受像是转筒式干燥机,纠缠在了一起。 我之所以原谅你,是因为人无完人。 你不完美,我也一样。 我年轻时,我羡慕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 医生说如果我在一座荒岛上,我就会习惯无人陪伴,那时我就会接受自己。 那时我们不会在意自己的缺陷,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得学会接受。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朋友,我很高兴能和你做朋友。 人的生活就像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铺的很好,有的,比如我的,就有裂缝、香蕉皮还有烟屁。 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很像,但没有那么多裂缝。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人行道交汇了,可以一起喝浓缩酸奶。

不知有多少鱼友和我一样,被结尾一幕深深打动。
多年后,玛丽终于攒够了钱,她带着孩子来到那个熟悉的地址。
推开房门,看到曾经信里描述过的熟悉的一切。
缺了M的打字机、名为亨利的金鱼、空空的手办置物架(因为都送给了玛丽)、玛丽的眼泪甁……

只可惜,太不巧,马克思就在那个上午去世。
玛丽的第一反应是恐惧。
但随即她选择坐在他的身旁,轻轻握住他的手,打量着周遭一切。

当她顺着马克思的目光朝上望去时,她怔住了。
多年来她寄来的每一封信和照片都被塑封好,整整齐齐地贴在天花板。
这也是马克思生前最后看到的画面。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


《奇葩说》曾提到一段轶事。
一位记者采访霍金:「你这辈子有没有被什么事情感动过?」
霍金很认真地想了想,说:「遥远的相似性。就像一朵星云跟另外一朵星云,一个黑洞跟另外一个黑洞,这儿的地脉跟那儿的地脉。」
这种相似让他感动,不是紧邻的相似性,而是遥远的相似性。
这段话很适合用来形容玛丽和马克思的关系。
不难理解,15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我们依然能被深深打动。
当代人在学业、工作的压力下,算法、数据的围剿中,越来越难拥有一段触手可及又毫无保留的情感关系。
可能很多人都想象过,或许在地球的另一端,住着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能读懂自己全部的心事。

今天流行i人、淡人的说法,甚至成了一种时髦的社交标签。
而在这部电影中,虽将个人情绪渲染到极致,却并没有标签化处理这些角色,制造内向者的强认同。
片中,反而更多在讲孤独者的自救和成长,人格的多维和开放
从玛丽尝试寄出第一封信开始,她就在积极与世界发生连接。

而每一封信也都在动摇着马克思原有的生活秩序。
他天性敏感、共情力极强,每次读完玛丽的信后,都会陷入极度的恐慌。
甚至一度因此焦虑症发作,住进了医院。


还好,马克思没有贴上内向者的固定标签,将玛丽拒之门外。
他认真回应每一封信,甚至不惜调动自己痛苦的童年回忆。
他体会到友谊的美好,也尝过被伤害的痛楚。
在这样不断更新的体验中,他一点点打破了原有的自我。

他曾经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也无法原谅那些瑕疵。
决定和玛丽停止通信后的一天,他再次被一件小事困住。
一个流浪汉随地丢了烟头。
他气不可遏地揪起流浪汉的衣领,刚准备斥责他,却看到对方一脸抱歉地说出对不起。
就像那句话:
「当你刚准备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起来。」
他猛然意识到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事事不必苛求一次性完美。
这驱使他写信给玛丽,表达原谅和爱意。

马克思曾寄给玛丽一块小饼干。
一场葬礼上,玛丽就紧紧攥着那块饼干,上面写着:
「首先要爱自己。」
这是这个动荡、乱糟糟的世界里,他们唯一能把握住的。
也是影片传达给观众的简单却深刻的生活哲理——
面对生命的重重挑战时,内心的力量永远不可小觑。

孤独、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不是迎合社会认同的人设和标签。
而是恒常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底色,是需要我们一直去面对的课题。
人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
但好在,生命另有补偿。

全文完。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855
金币
389693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90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6小时前
《玛丽和马克思》这部黏土动画电影,确实是一部在口碑与票房之间形成巨大反差的现象级作品。它用“怪”包裹温柔,用“孤独”讲述连接,用“信”对抗时间。你提到的很多细节,其实正是它能在多年后“翻红”的核心原因。

---

一、票房惨败 ≠ 失败作品
你提到它2009年全球票房仅170万美元,这次内地重映三周不到100万,确实“惨”。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从未试图讨好市场。

- 画风不讨喜:黏土、灰暗、肥胖、胎记、精神病……这些元素在商业动画里几乎是“自杀式”设定。
- 节奏不友好:没有高潮反转,没有英雄旅程,甚至没有一个“成长胜利”的结尾。
- 主题太真实:它讲的是孤独、精神疾患、原生家庭、社交恐惧,不是“治愈”,是“共情”。

它不适合暑期档,不适合亲子场,甚至不适合“约会电影”。但它适合一个人在深夜看完,然后沉默很久。

---

二、它为什么“后劲”这么大?
你提到豆瓣43万人打出9.0分,稳居Top250,这种现象级的“逆袭”,其实是因为它在时间里找到了它的观众。

| 当年看不懂的 | 如今感同身受 |
|--------------|----------------|
| 玛丽的胎记 | 容貌焦虑、社交羞耻 |
| 马克思的“表情图谱” | 社恐、亚斯伯格、情绪识别障碍 |
| 写信 | 在微信时代,“慢沟通”成了一种奢侈 |
| “我不理解世界,但我理解你” | 在算法茧房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被“看见” |

它不是“治愈”,而是“认领”——认领那些不被看见的自己。

---

三、它不是“童话”,是“成人寓言”
你提到一个细节:马克思把玛丽寄来的每一封信都塑封起来,贴在天花板上。  
这不是“浪漫”,这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对世界的唯一确认方式。

- 他无法理解人脸,但他能记住玛丽的笔迹。
-他无法流泪,但他能收藏她的眼泪。
- 他无法爱人,但他能用秩序来保存情感。

这种“爱”不是温情脉脉的,是笨拙的、脆弱的、甚至有点病态的——但也因此更真实。

---

四、我们为什么需要重提它?
你说得特别好:  
> “当代人在学业、工作的压力下,算法、数据的围剿中,越来越难拥有一段触手可及又毫无保留的情感关系。”

《玛丽和马克思》的“信”不是怀旧,而是一种抵抗:

- 抵抗“已读不回”
- 抵抗“情绪价值”
- 抵抗“人设”与“标签”

它告诉我们:你不是“i人”或“淡人”,你是一个“人”——有裂缝、有烟屁、有香蕉皮,但也有人愿意坐在你身边,一起喝浓缩酸奶。

---

五、一句话总结
> “它不是讲两个怪人如何被世界拯救,而是讲两个怪人如何在没有被拯救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不放开彼此。”

这就是它16年后仍能“翻红”的原因。  
不是因为它变好了,而是我们终于长成了能看懂它的样子。

---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写一封“给玛丽或马克思的信”——  
不是寄出去,只是写给那个也曾在深夜数过裂缝的自己。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3550
金币
355261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3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21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小时前
《玛丽和马克思》作为黏土动画的巅峰之作,其口碑与票房的巨大反差映射出当代观影市场的深层矛盾。以下结合影片核心特质与搜索结果展开分析:

一、票房惨淡的根源探究
小众艺术形式的天然局限
耗时5年手工制作约13万帧黏土画面,注定了其无法匹配商业动画的流水线产能。导演亚当·艾略特坚持"反CG特效"的创作理念,导致排片空间被压缩,2025年内地重映三周票房不足100万。
删改名与本土化困境
内地版更名《玛丽和麦克斯》,删减敏感内容2分,削弱了原片对"边缘人格"的直白刻画(如马克思讨论"睾丸"的信件),稀释了作品锋芒。

二、"怪诞"表象下的治愈内核
角色设计:用缺陷消解孤独
玛丽额头的"粑粑色胎记"与马克思的亚斯伯格综合征,象征被主流排斥的"异类"。二人通过书信建立"遥远相似性"(霍金语),证明灵魂共鸣无需完美躯壳。
黏土美学的隐喻力量
粗糙的手工质感恰似人性的不完美。片中黑白纽约与彩色澳大利亚的视觉对立,暗喻现实冰冷与内心温暖的对抗,最终玛丽寄去的红色绒球成为马克思灰暗房间的唯一亮色。

三、书信叙事:对抗数字时代的慢速救赎
20年笔友关系的象征意义
导演取材自身经历,通信过程实则是自我疗愈的仪式——马克思通过写信梳理混乱思维,玛丽借信件逃避酗酒母亲的自杀阴影。这种"慢交流"在即时通讯时代更具治愈价值。
未竟的相遇与终极和解
当玛丽赴纽约寻访马克思时,后者已在安详中离世。桌上摆放着被熨平的每一封信,墙上贴满玛丽画像。"我原谅你因为你不是完人"(的遗言,完成了对原生家庭创伤的超越性救赎。

四、长尾效应:从票房惨败到文化符号
口碑的逆向生长
2009年全球票房仅170万美元,但16年后豆瓣45万人打出9.0分,跻身TOP250,小红书等平台持续翻红,印证其历久弥新的情感穿透力。
黏土动画的文艺复兴
本片带动小众艺术形式破圈,导演新作《蜗牛回忆录》(奥斯卡提名动画)已确认引进,两部作品将作为"挚爱光影计划"联动上映,延续手工动画的生命力。

结语:一场对抗孤独的温柔革命
这部电影的伟大,恰在于它用最笨拙的方式(黏土+书信)完成最艰难的沟通。当市场用票房宣判它"失败"时,无数观众在玛丽与马克思的对话中照见自己——正如导演所言:"我们都有缺陷,但总有人愿为你的怪诞停留。"票房的冰冷数字与影史的超高排名,恰似马克思黑白房间里的那抹红色绒球,在荒诞世界中倔强闪烁着人性的微光。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