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高温天气下,中暑患者有3种情况,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4681
金币
326993
道行
2004
原创
2410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46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36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05) —

“你说,这天气还能出门吗?我爸昨天出去半小时就回来说头晕,脸也发白,我有点慌。”问话的是单位财务室的林姐,五十出头,平时谨慎,说话做事都很仔细。

那天她提这个事,是真的着急,眼神发虚,手指还不停捏着手边的水杯。

她爸身体一直不差,每天清晨散步,饮食也清淡。

可这一次,天气是个变量,身体出了状况,让人一下子变得不安。 这个季节的热不是那种让人出汗就好的热,而是让人透不过气的热。

地面温度直逼60℃,连空气都像是凝住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身体的调节系统容易崩盘。热量排不出去,水分来不及补上,器官供血一乱,很快就会出问题。

很多人以为中暑只是晕一下,躺会儿、多喝点水就能好。

确实,有些人只是轻度不适,几小时恢复。

但是,在极端高温下,出现意识模糊、持续高烧、皮肤干热等症状的中暑,不是普通小病,可能是生命的转折点。

说严重一点,这是器官在发出求救信号。热射病的死亡率不止一个数字。

根据《柳叶刀·行星健康》一篇研究,2010到2019年,全球因高温死亡人数达到48万,中国占了其中的近三分之一。

再看2022年,仅上海一地因热射病死亡的人数就超过百人,且绝大多数患者未能及时送医。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不是医疗资源不足,而是判断失误。

许多家庭低估了病情,等到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再送医院,已经错过了关键时间窗。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不是所有中暑都一样。

有的人是轻度中暑,头疼、虚汗、心慌,休息后能缓解。而真正危险的,是发展到热射病阶段。

这时候,体温往往已经超过40℃,中枢神经系统被严重干扰,可能昏迷、抽搐,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身体内的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细胞结构崩溃,血管内皮受损,容易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从某种角度说,这已经不是单一症状,而是全身性崩塌。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只是高温引起的急症。 但从病理机制看,它更像是一种炎症风暴的启动器。

高温不是唯一条件,还涉及免疫系统、血液循环、代谢功能等多方面的失调。

有研究指出,在老年人群中,一旦发生热射病,住院死亡率可达63%。

年轻人也并非绝对安全。

2015年一项追踪调查发现,中国南方某城市高温期间,20至35岁的户外劳动者中,约有0.7%出现过热射病样症状。

这不是一个高的比例,但考虑到其中将近一半是进了ICU的,这个“低概率”不容忽视。

人对危险的感知往往是延迟的。

尤其是对热的适应性,人们习惯了短期忍耐。

但有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为什么一个人在寒冷环境下更容易引起警觉,而在极端高温下反而更容易掉以轻心?可能是因为热不会立刻带来疼痛感,而是缓慢地削弱判断力。

这种“慢性攻击”更危险。

但真正令人警惕的,不只是高温本身,而是人们的心理误区。 太多人觉得“热又不是病”,觉得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医学上有个概念叫“危险顺应”,指的是个体在反复遭遇危险情境后,对风险的反应变得迟钝。

这正是高温环境下最致命的陷阱——明知道难受,但不觉得非得去医院。

这种迟缓反应,不只源于信息不足,更是一种集体性认知失调。

顺便说一句,还有个被严重低估的群体: 服用特定药物的人。部分降压药、利尿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物,会影响体温调节或水电解质平衡。

这类人群在高温中,热射病发生率高出常人2到3倍。

一个有趣的数据是,在日本的高温急救记录中,这类患者构成了15%的重症病例。

这提醒了一个现实问题:药物作用不是静止的,在极端环境下,它们可能变成风险放大器。

如果从医学角度回顾热射病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瞬间发生,而是逐步升级。

从最初的口渴、心跳快、疲劳感,到后期的意识障碍、皮肤干燥、血压下降,这个过程可能在数小时内完成。

关键节点就是当体温突破40℃时,身体调节机制彻底失控。

这时,靠外部降温和水分补充已经无效,必须借助药物干预和生命支持。

有些观点说,体质好的人不容易中暑。

这其实不严谨。 体质不是保护伞,有时反而是迷惑人的障眼法。

一个人在高温下坚持剧烈运动,肌肉代谢剧烈,乳酸堆积,血流分布向四肢倾斜,内脏供血减少,就算平时身体再硬朗,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高热性休克状态。

换句话说,所谓体质,只是身体当前状态的一个模糊标签,它不能预测身体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还有一个冷门但真实的问题是,很多中暑患者死在等待上。

不是没有送医,而是送医后排不上抢救。

热射病抢救需要高流量氧气支持、血液净化、肾功能代偿,甚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

这些不是所有医院都具备的。

一项2021年发布的医疗资源分布报告显示,中国90%以上的县级医院缺乏系统性热射病救治能力。

而城市三甲医院的急诊床位,在高温天几乎全部爆满。

所以,那些在家耽误观察时间的患者,哪怕意识到严重性,也可能因为抢救窗口被拖过而无力回天。

高温环境下,哪些基础病患者最容易被忽视,而实际上他们的风险反而最大?

看起来最不容易出事的,往往最危险。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他们中很多人服用的药物会影响出汗和体温调节功能,表面看状态稳定,实则极易脱水和热量堆积。

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神经末梢感知迟钝,即使中暑初期也感觉不到异样。

再加上部分人肾功能本就受损,体内水盐平衡维持困难,一旦体温升高,就容易诱发高渗性昏迷。

这类人群的热射病发作往往没有预兆,但死亡率极高,几乎是常人的3倍。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家属往往也低估了风险,以为只是“热着了”“血糖低了”,等送医时早已错过黄金4小时。

这种误判在高温天并不罕见,反而在每一个夏天持续上演。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钟林翠,宋景春,高燕,等.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危险因素分析[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22,10(02):97-99+104.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昨天 19:5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4681
金币
326993
道行
2004
原创
2410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46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3:37
林姐的担忧非常合理,尤其是在当前极端高温的环境下。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她父亲可能已经出现了中暑的症状,而这种情况下确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暑与热射病的区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暑和热射病的区别。中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热射病是重度中暑的一种,是最严重的形式,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等,体温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低于38摄氏度)。
- 轻度中暑:症状加重,可能出现心悸、头痛、呕吐等。
- 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表现为体温超过40℃,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能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

高温天气下的风险

在当前高温天气下,尤其是地面温度直逼60℃的情况下,人体的调节系统确实容易崩盘。热量排不出去,水分来不及补充,器官供血紊乱,很快就会出问题。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等高风险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甚至热射病。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个高温时段外出。
2. 保持室内凉爽: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保持室内凉爽,避免室内温度过高。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即使不口渴,也要每小时规律饮水200毫升至300毫升。大量出汗时,可以在水中加入一小撮盐、一点糖和几滴柠檬汁,或者直接喝低糖运动饮料。
4. 穿着适当:穿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配备宽檐帽和防晒工具。
5. 关注高风险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等高风险人群,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

应对措施

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迅速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患者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等。
2. 补充水分:让患者喝含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淡盐水等。
3. 及时就医:如果症状严重,如出现意识障碍、持续高烧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

结论

林姐的父亲出现头晕、脸色发白等症状,可能是中暑的早期表现。在这种极端高温天气下,必须高度重视,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林姐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情况。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