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红楼梦:林家财产疑云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5828
金币
278367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9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10
红楼梦里有一个存在巨大争议的问题,几百年来都没有标准答案,即关于林家财产的问题,林如海死后究竟有没有给黛玉留下巨额遗产?这些遗产有没有被贾府挪用做了盖大观园的费用?
目前多数人认为,林如海是给黛玉留下了不少遗产的,只是随着林如海夫妇的先后去世,黛玉不得不长期寄居在贾府,这样一来,贾府侵吞弱女财产似乎就是近水楼台自然而然的事。
关于林家财产的疑云,原文有一些情节影影绰绰地指向了此事,我们不妨来细细剖析一番。毕竟,分析文本才更有说服力,其他一切脱离文本的猜测和推断,都是站不住脚的。
一,贾母派人给黛玉送钱,这钱是林家的还是贾家的?
原文第二十六回的开头,提到了一件事,宝玉屋里的小丫头佳蕙,被袭人派了个去给黛玉送茶叶的差事,没想到她这腿没白跑,得了不少赏钱。
佳蕙回来对小红说,“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
这里明确提到了贾母派人给黛玉送钱一事,但这件事令人有些不解,因为贾府的小姐丫鬟每月的月钱都是通过王熙凤手里发放下去的,因此,这个钱肯定不是月钱。
既然不是月钱,贾母为什么特特的派人给黛玉送钱呢?而且听佳蕙那语气,贾母给黛玉送钱显然不止这一次,而应该是经常送,且贾府上下都知道,所以她当做一件寻常事说了出来。


有人认为,贾母给黛玉送的钱,就是林如海留给黛玉的遗产,贾母觉得这是属于林家的钱,所以会定期让人给黛玉送去,这样对自己的女儿女婿也有个交代。
但也有人认为,这钱是贾家的,贾母让人给黛玉送钱,是因为心疼外孙女,怕她被人小瞧了去,特意通过送钱这件事,让贾府上下都明白,她的外孙女不差钱,更不缺人疼。
我们都知道,贾府的奴仆阶层,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个个都很势利,所以贾母给黛玉送钱,这是在明着给黛玉撑腰呢,以此让她在贾府能够生活的更好一些。
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情况,即这钱不是林家的,是贾家的,而且是贾母个人的,因为官中的钱都要入账,且要经过凤姐之手。贾母拿自己的钱给外孙女,谁敢说什么?
为什么说不是林家的钱呢?我们继续来看另外一段情节。
二,黛玉跟宝钗说自己用的一草一纸都是他家的,该怎么理解?
原文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黛玉跟宝钗放下芥蒂成了好姐妹后,黛玉就掏心掏肺地跟宝钗说了很多衷肠话。
她说,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黛玉这话的意思非常明了,就是宝钗住在薛家,属于客居,开支都是自己的,不花贾家的钱,但黛玉不一样,她住进贾家,是寄居,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草一纸花的都是贾家的钱。
黛玉这话似乎也透露了林家财产的真相,即父亲林如海去世后,并没有给她留下遗产,她在贾府的吃穿用度,花的都是贾府的钱,真的是这样吗?


有人认为,林如海去世时黛玉尚年幼且是闺中小姐,丧事自然都是族人来操持,关于林家财产的处置,也应该是在贾琏的参与下完成,因此,黛玉对家里到底有多少财产,应该是不大清楚的。
也就是说,这里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林如海曾给黛玉留下一笔遗产,但这笔遗产在黛玉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贪掉了,导致黛玉错误地认为,父亲没有给她留下什么。
很多人说,贪掉林家财产的不是别人,正是护送黛玉回南的贾琏。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不大可能,贾琏这个人我们都了解,好色风流是有的,但做人做事还是有底线的。
贾母派他护送黛玉,无论人品还是能力,自然是信得过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要说贾琏利用这个时间在外头沾花惹草我是信的,甚至说他曾拿了林家的一些钱去寻欢作乐,可能也是有的。
但你要说他贪掉了林家财产,我是断断不信的,那样一来,贾琏这个人的人设也就站不住脚了,以他的为人,他不可能干出这种事,更何况,他护送黛玉回来,还要到贾母跟前复命。
这里头如果真有什么天大的猫腻,他贾琏又如何瞒得了明察秋毫的贾母呢?但是,有人提到了贾琏曾说过了一句话作为证据,认为他确实曾贪过一大笔银子,发过一次不小的横财。
三,贾琏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是什么意思?
原文第七十二回,此时的贾府已经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了,账目上已经没有了流动资金,贾琏王熙凤夫妇不得不到处借当应急,贾琏甚至都让鸳鸯偷偷把贾母的东西弄出来先支应一下了。
面对宫里夏太监、周太监变着法儿的打秋风,贾琏忍不住感叹: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一个“再”字里大有文章,显然,贾琏曾经发过这么一笔三二百万的财。
这笔三二百万的财曾经是怎么发的呢?发在哪里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笔钱正是贾琏在林如海去世后,贪掉的林家的财产!


但是,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贾琏所谓的三二百万的财到底是多少钱?是三二百万两银子还是三二百万钱?不少人认为是前者,但从贾琏当时说话的语境来看,显然不可能。
三二百万两银子那还了得?如果林家真有这么多财产,给他贾琏十个胆,他也未必敢贪这么多吧?况且,林家纵有遗产,也不会有数百万两之富吧?
原文中提到银子,最大的明确数字,是甄家欠贾家的五万两银子。这无论对贾家还是甄家来说,都已经算是不小的一笔数目了。要知道,乌进孝交租,给到宁府的现银才只有几千两。
贾琏说这话的时候,明显是想着再发一笔横财应急,而他当时手头要处理的几件事,需要的银子放在一起,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使用,这是贾琏向鸳鸯借当时明确提到的。
因此,贾琏所说的三二百万的财,应该是指三二百万钱,换算成银子,就是三二千两银子。这么一算,你要说贾琏从林家偷偷弄了三二千两银子,似乎还说得过去。
但贾琏作为荣国府办事的子孙,经他手的事一年到头也不少,他有很多发横财的机会,因此这笔横财,未必就是贪的林家财产,我更倾向于是在兴建大观园时,贾琏利用职务之便从中贪的。
这一点,原文是有明确暗示的,蓉蔷两兄弟要南下采购货物,曾私下问贾琏王熙凤,有没有什么要带的,写个单子,算他们孝敬的,这不就是赤裸裸让他们吃回扣的暗示吗?
虽然琏凤夫妇二人当时都拒绝了,但以蓉蔷两兄弟的“会来事”,既然你不要东西,那我就给你折算成银子吧,因此,背后显然少不了每人几千银子落入口袋。
对贾琏来说,这一趟下江南,三万两的预算,他贪三千两,百分之十的回扣,不算过分吧?


四,林如海的巡盐御史是个肥差,真的能搞到大笔银子吗?
有人认为,林家不可能没钱,林如海的巡盐御史可是个肥差,想搞钱,大把大把的银子送到你家去,但是,问题是,以林如海的为人,他似乎不大可能这么搞啊。
林如海是读书人,又是前科探花,他在黛玉去贾家不久就染了重疾,焉知不是在任上操劳过度所致,或者他为官过于清廉,被人暗算了也不是不可能。
林家能做到四世列侯,如果家风不好,怎么可能会培养出林如海这么优秀的子孙?林家也不可能富贵百年而不倒。
如果林如海官声不好,说明他这个人品德不行,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教出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林黛玉?又怎么可能被皇帝委以重任?
因此,不管巡盐御史这个差有多肥,以林如海的家世背景,以他的操行品德,他是不大可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的,从他向贾雨村推荐贾政可知,他跟贾政是一路人,都是有风骨的文官。
因此,如果说林家真有一笔不小的财产,不会是林如海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得来的,他绝不会这么做。
林家财产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林家四五代人攒下来的家底儿,包括林家的田庄,一个是贾敏嫁给林如海时的嫁妆。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林如海的俸禄。


但这些东西大多都是固定资产,平时是无法变现的,纵然有现银,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就像贾府,说出去是国公府,但实际上又有多少现银呢?
而且,随着林如海的去世,还有几项大的开支在等着,一则是林如海还有几房姬妾,他一死,这些姬妾自然要打发掉,还要遣散林家的下人。二则是林如海死后的丧事费用,他毕竟是前科探花, 又是在巡盐御史任上死的,所以丧事不会太俭省。
我一直认为,林如海在去世前,是安排好了身后事的,最重要的一项应该就是财产的分割,比如几房姬妾每人多少,下人们每人多少,丧事花费多少,留给黛玉多少,甚至堂族远亲多少……
虽然,我相信在这些人里面,林如海留给黛玉的一定是最多的,但林家的所有东西都变卖折现后,该分的都分掉后,他即便想要多留些给黛玉,可能也不会很多了。
如果这个情况属实的话,那么下面一条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五,贾府兴建大观园,到底有没有挪用林家的财产?
林如海不会没有遗产留给黛玉,但根据前面的分析,要说有多少,甚至几十上百万两,似乎也不现实,他能留给黛玉三五万银子,我都觉得已经很多了。
因为现实就在那摆着,林如海不贪污受贿,家里没有其他进项,最大的固定资产就是几世的家业、田产以及嫁妆,但刨除林如海去世后必要的花费,又能剩多少呢?
而且,贾府兴建大观园,前面我们说了,蓉蔷两兄弟南下采买戏子、货物,动的是江南甄家欠他们的银子,这一笔是三万两,还欠两万两,如果后面不够用了,这两万两估计也会用掉。
这五万两是贾府的银子,兴建省亲别墅当然不够用,贾蓉就曾对来宁府交租的乌进孝说过,头一年省亲连盖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贾蓉这话里透露一个信息,贾家盖省亲别墅花了不少银子,而且园子盖好后,贾府基本也被掏空了,这说明贾府花的是自己的钱。
以贾蓉的尿性,贾瑞对王熙凤的想头他都能当众说出来,如果贾府真的挪用了林家财产,他未必不说出来。
以贾府的财力,虽然当时也走了下坡路,但就像刘姥姥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勒勒裤腰带,盖个省亲别墅的银子,还是有的。况且,兴建大观园,可不只是荣国府的事儿,宁国府也会参与。
另外,贾府可不是独木,还有其他三大家族的鼎力支持呢,还有其他四王六公在背后站着呢。即便一时手头短缺,其他三大家族加上四王六公的财力,难道还凑不够盖一处省亲园子的,非要去动一位父亲留给孤女的不多的遗产?
别说林如海没给黛玉留下多少遗产,即便是有不少遗产,以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以贾政的为人,他们都不可能这么做,贾府那可是国公府,侵吞幼女遗产这事儿要是传出去,名声可就丢大了。
如果贾府真的穷到连盖省亲别墅的钱都没有了,那贾母的私产可能早就充公了,甚至贾府所有人的月钱也早就停发了,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说明,贾府盖一个院子的钱,还是有的,根本用不着到处挪借。贾府真正穷下去,是元春失势以后的事了。元春得势时,贾府自然还有各种隐形收入,加上前面说的那些政治资源。
从贾母派人给黛玉送钱这个细节来看,无论林如海有没有给黛玉留下遗产,贾母都没有亏待自己的外孙女,而是一直在想尽办法护她周全,让她在贾府生活的相对富余,不至于为钱发愁。
从黛玉随便抓两把钱给小丫头佳蕙,让紫鹃给来送药的婆子几百钱可知,黛玉出手是很大方的,而她能这么大方,当然离不开贾母的偏疼偏爱,给足了她金钱上的安全感。
1条评分金币+15
zhdf 金币 +1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昨天 19:2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5828
金币
278367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9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11
林家财产疑云的核心争议与原文线索
《红楼梦》中林家财产的去向问题一直是读者争论的焦点,核心围绕林如海是否留有遗产及遗产是否被贾府挪用两大议题。原文通过多处细节暗示了这一疑云,但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导致数百年来众说纷纭。

支持“林家有遗产且被挪用”的观点
林家背景与财产基础:林如海出身列侯世家,虽爵位“不值钱”,但曾任扬州巡盐御史这一“富得流油的美差”,且作为独女的黛玉理论上应继承家产。有观点认为林家变卖产业后资产达“两三百万”,贾琏曾说“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被解读为暗指侵吞林家财产。
贾府经济行为的关联:贾府修建大观园耗资巨大,而贾琏、王熙凤夫妇后期频繁借当应急,有推测认为大观园修建资金可能挪用了林家遗产,贾母与王熙凤对此知情。
黛玉的消费水平:黛玉对下人打赏“出手阔气”(如佳蕙获赏“几百钱”),被认为是其拥有私产的间接证据。
支持“林家无巨额遗产或未被挪用”的观点
黛玉的自述与生活状态:黛玉曾明确表示“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且进府时仅带“奶妈、丫鬟和几大箱书”,未显巨额财富迹象。
贾母送钱的性质争议:第二十六回中贾母派人给黛玉送钱,有观点认为这是贾母私人补贴而非林家遗产,因贾府月钱需经王熙凤之手,而贾母用私产为黛玉“撑腰”更符合其疼爱外孙女的人设。
贾琏人品与逻辑漏洞:贾琏虽“好色风流”,但“做事有底线”,且贾母派其护送黛玉必“信得过”,若贪墨数百万两银子难以瞒过贾母;此外,“三二百万”可能是“三二百钱”的误读,林家实际资产未必如此庞大。
林家财产疑云的延伸解读
财产争议背后的人物关系与贾府生态
贾母的双重角色:作为黛玉的外祖母,贾母既可能通过私产补贴外孙女以维护其体面,也可能在林家遗产处置中扮演“中间人”角色,但其真实动机因原文模糊性难以定论。
奴仆阶层的势利视角:贾府奴仆“富贵心、体面眼”,黛玉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在府中地位,贾母送钱行为或暗含对奴仆阶层的震慑,确保黛玉“不被小瞧”。
文学创作与历史背景的映射
作者的模糊化处理:曹雪芹通过“影影绰绰”的情节设置,既暗示封建家族对弱女子财产的潜在侵占,又未直接定性,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批判与悲剧色彩。
盐政官职的历史隐喻:林如海的巡盐御史身份虽暗示财富潜力,但清代盐官贪污现象普遍,作者可能借此映射官僚阶层的腐败,而非单纯指向林家具体财产数额。
结论:疑云的本质与文学意义
林家财产疑云的核心在于原文信息的矛盾性与开放性。无论是“遗产被挪用”还是“贾母私人补贴”,均指向封建礼教下女性对财产的支配权缺失——黛玉无论是否拥有遗产,都需依附贾府生存,最终沦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这一争议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更深化了《红楼梦》对封建制度下个体命运的悲剧性探讨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昨天 19:2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